卵巢黏液性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ovary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2C73.04

关键词

索引词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ovary、卵巢黏液性腺癌
缩写MOC
别名卵巢粘液性腺癌、卵巢黏液型腺癌、卵巢黏液性上皮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
组织病理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伴有相关的侵袭性癌
--腹膜假黏液性瘤,原发部位未知
--浆黏液性癌
--产黏液性腺癌
--低粘着性癌
--黏液性囊腺癌,NOS
--实体假乳头状癌
--黏液癌,胃型
--囊腺癌,NOS
--腹膜假黏液瘤
--低级别浆液性腺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侵袭性
--微乳头状浆液性癌
--黏液性囊性瘤,伴有相关的侵袭性癌
--印戒细胞/组织细胞样癌
--印戒细胞癌
--乳头状囊腺癌,NOS
--黏液腺癌
--浆液性癌,NOS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高级别浆液性癌
--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
--克根堡氏瘤
--转移性印戒细胞癌
临床表现
--慢性癌痛
严重度
--III期
--I期
--IV期
--II期
其他严重度1
--II级
--I级
--III级
--未定等级
--IV级
其他严重度2
--C 区域性疾病
--A 缓解/病愈
--D 远处疾病
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
XS67局部晚期

卵巢黏液性腺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卵巢黏液性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ovary, MOC)是一种起源于卵巢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卵巢癌的少见亚型。该类型肿瘤的特征是恶性上皮细胞胞质内富含粘液素,细胞呈现明显异型性,腺体结构复杂并伴有乳头状或囊状结构形成,需通过免疫组化与转移性黏液腺癌鉴别诊断。


病因学特征

卵巢黏液性腺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

  1. 遗传因素:约5-10%病例与遗传易感性相关,Lynch综合症患者患病风险轻度增加。近期研究提示特定基因拷贝数变异可能参与发病。
  2. 环境暴露:吸烟被证实可使患病风险增加1.5-2倍,长期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的关联性仍在研究中。
  3. 激素与炎症:长期无排卵周期导致的激素微环境改变可能起促进作用。慢性输卵管卵巢炎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4. 分子特征:KRAS基因突变见于60-80%病例,是关键的驱动突变。HER2扩增在部分晚期病例中被发现,提示治疗靶点潜力。

病理机制

  1. 组织学特征

    • 恶性细胞胞质内大量粘液积聚导致核极性消失,细胞核被挤压至边缘。
    • 腺体结构呈现多级分支、搭桥等复杂构型,间质浸润模式可分为扩张型或破坏型。
    • 需通过CK7/CK20/CDX2免疫组化组合与胃肠道转移癌鉴别。
  2. 生物学行为

    • 多数病例确诊时为I期,生长相对缓慢但仍有局部侵袭性。
    • 晚期可经腹膜播散或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率约15-20%。
    • 对铂类化疗敏感性低于高级别浆液性癌,复发后治疗选择有限。

临床表现

卵巢黏液性腺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表现包括:

  • 盆腔占位效应:进行性加重的腹胀、盆腔压迫感,可触及质硬固定肿块。
  • 消化系统症状:早饱、食欲下降等,易误诊为功能性胃肠疾病。
  • 内分泌改变:少数病例因肿瘤分泌激素出现异常阴道出血。
  • 晚期征象:腹水、肠梗阻、恶病质等,但发生率低于浆液性癌。

参考文献:《中华妇产科杂志》、《现代妇科肿瘤学》等专业期刊文章及相关国际共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