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特指类型Carcinoma of breast, specialised type
编码2C60
关键词
索引词Carcinoma of breast, specialised type、乳腺癌,特指类型、未特指部位的乳腺粉刺癌、未特指部位的富糖原癌、乳腺幼年性癌、未特指部位的富脂质癌、未特指部位的髓样癌伴淋巴样间质、乳腺分泌性癌、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乳腺小管癌、乳腺筛状癌、乳腺粘液囊腺癌、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乳腺腺泡细胞癌、乳腺腺样囊性癌、乳腺粘液表皮样癌、乳腺多形性腺癌、涎腺型乳腺癌
缩写乳腺癌特指型、特指型乳腺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12C1 乳房
XA0VX8乳房下内象限XA0T50乳房下曲XA85A1输乳管XA3PG5乳房腋尾部XA1NS5乳房上半侧XA2JK3乳晕XA0US1乳房中央部分XA5MC5乳头XA3UY3乳房下半侧XA3LS6乳房上内象限XA2Q54乳房上外象限XA3JH6乳房内半侧XA94U2乳房下外象限XA9CM2乳房外半侧组织病理
XA9CM2筛状癌,NOSXA9CM2管状腺癌XA9CM2浸润性微乳头状乳腺癌XA9CM2黏液性囊腺癌,NOS 上皮性肿瘤,恶性
XH4QU2大细胞癌,伴有横纹肌样表型XH92T7多角细胞癌XH3XZ6巨细胞和梭形细胞癌XH0NL5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XH9SY0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XH57U9癌,间变的,NOSXH35G0多形性癌XH90B3合并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XH9ZD2复合性小细胞-鳞状细胞癌XH98Z7未分化间变性癌XH1YY4癌,未分化,NOSXH6GK0小细胞癌,中间细胞XH26N1异位相关癌XH2855睾丸核蛋白相关的癌XH45J4大细胞癌,NOSXH1DU4非小细胞癌XH8D74癌病XH1JZ2巨细胞癌XH3T00小细胞癌,梭形细胞XH63D2癌,NOSXH8ZR8小细胞癌,血钙过多型XH6FK9复合性小细胞-大细胞癌XH00N7毛玻璃样细胞癌XH1YN3癌,转移性,NOSXH7YE3复合性小细胞癌XH2224未分化癌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XH0793复合性小细胞腺癌XH5R16去分化癌XH0YB0小细胞癌,NOSXH3RZ4梭形细胞癌,NOSXH2BS4鳞癌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XH35M3假肉瘤样癌XH28J9燕麦细胞癌XH4P61上皮瘤,恶性XH56X7具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癌XH56X7分泌性癌临床表现
XH56X7慢性癌痛严重度
XH56X7III期XH56X7I期XH56X7IV期XH56X7II期其他严重度1
XH56X7II级XH56X7I级XH56X7III级XH56X7未定等级XH56X7IV级其他严重度2
XH56X7C 区域性疾病XH56X7A 缓解/病愈XH56X7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XS67局部晚期乳腺癌,特指类型 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乳腺癌,特指类型是指一系列具有特定组织学特征的乳腺恶性肿瘤。这些特定类型的乳腺癌基于其细胞形态、结构特征、分子标志物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分类。在ICD-11中,这一类别包括未特指部位的乳腺粉刺癌、富糖原癌、幼年性癌、富脂质癌、髓样癌伴淋巴样间质、分泌性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小管癌、筛状癌、粘液囊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以及涎腺型乳腺癌等亚型。
各亚型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存在显著差异。例如:
- 乳腺粉刺癌:一种高级别的导管内癌(非侵袭性),特征为中央坏死和钙化。
- 富糖原癌:由胞质富含糖原的细胞构成,多表现为低度恶性的导管内癌。
- 幼年性癌(幼年性分泌性癌):多见于青少年,与ETV6-NTRK3基因融合相关。
- 髓样癌伴淋巴样间质:边界清晰的侵袭性癌,伴显著淋巴细胞浸润,预后优于普通浸润性导管癌。
- 分泌性癌:低度恶性,特征为细胞内/外嗜酸性分泌物质,常见于年轻女性。
- 浸润性乳头状癌:侵袭性癌伴乳头状结构,预后较好。
- 小管癌:高分化侵袭性癌,由单层腺管构成,预后极佳。
- 筛状癌:侵袭性癌伴筛孔样结构,预后因分级而异(低级别预后较好)。
- 粘液囊腺癌:罕见亚型,含大量细胞外粘液,需与转移性粘液癌鉴别。
-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高侵袭性,微乳头结构伴淋巴管侵犯,预后较差。
- 腺泡细胞癌:形态类似涎腺腺泡细胞癌,预后相对较好。
- 腺样囊性癌:低度恶性,形态同涎腺同名肿瘤,罕见转移。
- 粘液表皮样癌:含粘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低级别者预后良好。
- 多形性腺癌:高度恶性,细胞异型性显著,侵袭性强。
- 涎腺型乳腺癌:涵盖多种涎腺样分化癌(如腺样囊性癌),总体预后较好。
病因学特征
乳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涉及遗传、激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
-
遗传因素:
- BRCA1/BRCA2突变:显著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与三阴性乳腺癌相关。
- 其他基因突变:TP53(Li-Fraumeni综合征)、PTEN(Cowden综合征)、CDH1(遗传性弥漫性胃癌伴乳腺癌)等。
-
激素因素:
- 内源性雌激素暴露: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晚育(>30岁)增加风险。
- 外源性雌激素: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尤其雌孕激素联合)可能升高风险。
-
生活方式因素:
- 肥胖(绝经后):脂肪组织通过芳香化酶增加雌激素合成。
- 酒精摄入:每日饮酒≥15g乙醇使风险增加10%。
- 辐射暴露:儿童期胸部放疗显著增加风险(如霍奇金淋巴瘤放疗史)。
-
乳腺良性疾病史:
- 非典型增生:导管/小叶非典型增生使风险增加4-5倍。
- 小叶原位癌(LCIS):终身乳腺癌风险约30-40%。
-
其他:
- 哺乳:累计哺乳≥12个月可降低风险。
- 炎症性乳腺癌:属临床分型而非病因学独立因素,因皮肤淋巴管浸润导致特征性表现。
病理机制
乳腺癌的恶性转化涉及基因突变累积、表观遗传改变及微环境交互作用:
-
关键信号通路异常:
- ERα通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依赖雌激素信号。
- HER2通路:HER2扩增导致细胞增殖和生存信号增强。
- PI3K/AKT/mTOR通路:调控细胞代谢和生长。
- DNA修复缺陷:BRCA突变导致同源重组修复障碍。
-
肿瘤微环境:
-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分泌生长因子促进侵袭。
- 免疫细胞浸润(如T淋巴细胞)与预后相关(髓样癌中更显著)。
-
转移机制:
- 上皮-间质转化(EMT)增强细胞迁移能力。
- 循环肿瘤细胞(CTCs)通过血行播散至骨、肺、肝等器官。
临床表现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取决于亚型及分期:
-
局部表现:
- 无痛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 皮肤改变:酒窝征、橘皮样变、卫星结节(晚期)。
- 乳头内陷、血性溢液、Paget病(乳头湿疹样改变)。
-
区域淋巴结转移:
- 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融合、固定)。
- 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表现为胸骨旁肿块。
-
远处转移:
- 骨转移:疼痛、病理性骨折。
- 肺转移:咳嗽、呼吸困难。
- 肝转移:右上腹痛、黄疸。
-
特殊亚型表现:
- 炎症性乳腺癌:乳房红肿热痛(类似乳腺炎)。
- 隐匿性乳腺癌: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表现。
参考文献:WHO乳腺肿瘤分类(第5版, 2019)、NCCN乳腺癌指南(2023)、《Nature Reviews Cancer》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