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侵袭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breast with evidence of invasion
编码2C64
关键词
索引词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breast with evidence of invasion、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侵袭
缩写SPC、乳腺SPC
别名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乳腺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浸润性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12C1 乳房
XA0VX8乳房下内象限XA0T50乳房下曲XA85A1输乳管XA3PG5乳房腋尾部XA1NS5乳房上半侧XA2JK3乳晕XA0US1乳房中央部分XA5MC5乳头XA3UY3乳房下半侧XA3LS6乳房上内象限XA2Q54乳房上外象限XA3JH6乳房内半侧XA94U2乳房下外象限XA9CM2乳房外半侧临床表现
XA9CM2慢性癌痛严重度
XA9CM2III期XA9CM2I期XA9CM2IV期XA9CM2II期其他严重度1
XA9CM2II级XA9CM2I级XA9CM2III级XA9CM2未定等级XA9CM2IV级其他严重度2
XA9CM2C 区域性疾病XA9CM2A 缓解/病愈XA9CM2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XS67局部晚期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侵袭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理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类型。根据2012年和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乳腺肿瘤的分类,该癌症被细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原位型实性乳头状癌及伴有侵袭的实性乳头状癌。后者即为本条目所指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侵袭”。这类病变通常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但也有报道在年轻患者中出现。
病因学特征
尽管确切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家族史中有相关疾病记录的情况。此外,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但具体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病理机制
-
肿瘤形态学特点:
- 乳腺SPC具有典型的乳头状结构,其特征是细胞形成实体性或微囊性的团块,表面覆盖着一层或多层上皮细胞。
- 与经典乳头状癌相比,SPC中的乳头分支更少,且缺乏纤维血管核心,表现为更加密集的细胞群聚。
-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这些细胞呈现出温和至中度异型性,并且常伴有细胞质内黏液分泌现象。
-
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
-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SPC常常显示出神经内分泌分化迹象,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可以检测到如突触素(Synaptophysin)、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等标记物阳性表达。
- 肿瘤细胞对于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往往呈阳性反应,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则多为阴性或低表达状态。
- Ki-67指数较低,反映肿瘤增殖活性相对较低。
-
侵袭性生长模式:
- 当SPC发展至伴有侵袭阶段时,意味着肿瘤已突破原位癌结构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内生长,从而具备了更强的生物学行为恶性和转移潜能。
- 侵袭部分通常显示为单行排列的小腺样结构或条索状浸润,可能伴随远处器官转移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包括无痛性乳房肿块、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以及偶尔因肿瘤增大导致皮肤改变或乳头回缩。
- 部分病例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而无明显临床症状。
以上信息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及其伴侵袭变种的基础框架。针对具体个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诊断与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