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非皮肤癣菌性浅部皮肤真菌病Unspecified Non-dermatophyte superficial dermatomycoses

更新时间:2025-06-19 03:24:09
编码1F2D.Z

关键词

索引词Non-dermatophyte superficial dermatomycoses、未特指的非皮肤癣菌性浅部皮肤真菌病、非皮肤癣菌性浅部皮肤真菌病、非皮霉癣菌浅表皮肤真菌病 NOS
缩写NPSD
别名未特指的非皮霉癣菌浅表皮肤真菌病、未特指非皮肤真菌性浅部感染

未特指的非皮肤癣菌性浅部皮肤真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标本经PAS染色或银染,在角质层或毛囊内观察到典型真菌结构(菌丝/孢子)。
    • 真菌培养阳性:病变部位标本(鳞屑、毛发、甲屑)在沙氏培养基培养≥4周,分离出非皮肤癣菌类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属、马拉色菌属)。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符合以下两项核心体征:
      • 特征性皮损(红斑、鳞屑、色素异常)
      •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KOH涂片见菌丝或孢子)
    • 排除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PCR检测阴性)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
      • 典型瘙痒(VAS评分≥4分)
      • 特定部位皮损(毛囊炎型:胸背部丘疹/脓疱;甲损害型:甲板黄褐增厚)
    • 高危因素
      • 免疫抑制状态(CD4+<200/μL或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
      • 近期抗生素使用史(>2周)
  4.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金标准任意一项
    • 高度疑似:满足必须条件+≥2项支持条件
    • 排除诊断:Wood灯检查阴性(花斑癣除外)且皮肤镜无真菌特征结构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形态学检查] A --> D[分子检测] A --> E[特殊检查]

B --> B1[真菌培养] B --> B2[镜检-KOH涂片]

C --> C1[皮肤活检-PAS染色] C --> C2[甲屑镜检]

D --> D1[真菌PCR] D --> D2[MALDI-TOF质谱]

E --> E1[Wood灯检查] E --> E2[皮肤镜检查]

判断逻辑

  1. 真菌培养

    • 阳性意义:明确致病菌属(如培养出念珠菌属),但需结合临床(假阳性率15%)
    • 阴性不排除:马拉色菌需特殊培养基(橄榄油培养基)
  2. KOH涂片

    • 菌丝/孢子阳性:支持真菌感染,但无法区分菌种(敏感性60-80%)
    • 假阴性处理:重复取样或改用胶带粘贴法
  3. 皮肤活检

    • PAS染色阳性:角质层内菌丝确诊,伴海绵样皮炎提示念珠菌感染
  4. 分子检测

    • PCR阳性:鉴定非皮癣菌真菌(如曲霉特异性引物)
    • 质谱鉴定:快速区分马拉色菌亚型
  5. Wood灯

    • 花斑癣:金黄色荧光
    • 其他类型:无特异性荧光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直接镜检(KOH涂片)

    • 菌丝阳性:提示活动性感染(需立即抗真菌治疗)
    • 孢子聚集:马拉色菌感染特征(建议局部唑类药物治疗)
  2. 真菌培养

    • 念珠菌生长
      • 黏膜部位→ 制霉菌素
      • 甲损害→ 需系统用药(氟康唑)
    • 曲霉生长
      • 甲真菌病→ 需活检排除侵袭性感染
  3. 组织病理学

    • 角质层菌丝:浅表感染(局部治疗足够)
    • 真皮层侵袭:提示免疫抑制状态(需系统治疗+免疫评估)
  4.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
      • 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加用抗生素)
      • 免疫抑制患者中可能缺如
  5. 血清学检测

    • β-D-葡聚糖阳性
      • 非皮肤癣菌感染的佐证(特异性85%)
      • 阴性不能排除马拉色菌感染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初筛:KOH涂片+Wood灯(花斑癣优先)
  2. 病原鉴定
    • 常规感染→ 真菌培养
    • 疑难病例→ PCR/皮肤活检
  3. 治疗分层
    • 浅表感染→ 局部唑类/丙烯胺类
    • 甲损害/免疫抑制→ 系统治疗(伊曲康唑/氟康唑)

参考文献

  • 《中国浅部真菌病诊疗指南(2023版)》
  • IDSA《真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 WHO《真菌感染分类与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