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或未特指的体表寄生虫侵染Unspecified Infestations by ectoparasites

更新时间:2025-06-19 05:29:16
编码1G0Z

关键词

索引词Infestations by ectoparasites、不明或未特指的体表寄生虫侵染、寄生虫病、寄生虫侵染、寄生虫囊肿、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性眼睑侵染、寄生虫性皮肤感染、寄生虫性皮肤侵染、皮肤寄生虫NOS
缩写UBTQ、未特指体表寄生虫侵染
别名体表寄生虫不明侵染、未知体表寄生虫感染、不明原因体表寄生虫感染、未确定体表寄生虫侵袭

(1G0Z)不明或未特指的体表寄生虫侵染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寄生虫直接证据
      • 皮肤刮片或胶带粘贴法显微镜检查发现寄生虫成虫、幼虫或虫卵(检出率50%-70%)。
      • 皮肤活检组织病理学显示寄生虫侵入特征(如虫体断面、虫道结构)。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皮肤表现(需满足至少2项):
      • 持续性瘙痒(尤其夜间加重)
      • 多形性皮损(红斑、丘疹、抓痕三联征)
      • 特征性分布(腰带区、腋窝、头皮等隐蔽部位)
    • 排除其他明确病因
      • 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疥螨、虱子等特指寄生虫感染。
  3.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暴露史
      • 集体生活环境(宿舍/监狱)或动物接触史(兽医/农民职业)
      • 卫生条件不良区域居住或旅行史
    • 实验室支持证据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5%(正常值0.5-5%)
      • IgE水平>100 IU/mL(正常值<100 IU/mL)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皮肤视诊] A --> C[皮肤刮片镜检] B --> D[发现典型皮损] C --> E[寄生虫直接证据] D --> F[阴性/不确定] E --> G[阳性确诊] F --> H[进阶检查] H --> I[胶带粘贴法] H --> J[皮肤活检] I --> K[体表寄生虫检出] J --> L[组织病理学证据] H --> M[血液检查] M --> N[嗜酸粒细胞计数] M --> O[IgE检测]

判断逻辑

  1. 皮肤刮片镜检
    • 阳性:发现虫体/虫卵即可确诊
    • 阴性:需结合临床表现,若高度怀疑则进阶检查
  2. 胶带粘贴法
    • 适用于体表寄生虫(如虱),胶带黏贴皮肤后镜检体表附着物
  3. 皮肤活检
    • 真皮层炎症浸润+虫道结构提示寄生虫侵染
  4. 血液检查
    • 嗜酸粒细胞>5%支持过敏反应性侵染
    • IgE升高提示超敏反应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寄生虫直接检查

    • 镜检阳性:确诊体表寄生虫侵染,需启动驱虫治疗
    • 镜检阴性但症状典型:建议重复采样或升级检测方法
  2. 炎症指标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
      • 意义:提示寄生虫诱导的Th2免疫反应
      • 处理:需结合临床排查蠕虫感染
    • IgE显著升高(>150 IU/mL):
      • 意义:反映寄生虫特异性超敏反应
      • 处理:支持抗组胺药物使用
  3. 病理学报告

    • 表皮海绵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
      • 意义:符合寄生虫相关皮炎
      • 处理:需排查持续感染源
    • 角化过度伴隧道样结构
      • 意义:提示钻行性寄生虫活动
      • 处理:立即杀虫治疗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确诊优先:镜检发现寄生虫为金标准
  2. 鉴别关键:需排除疥疮(隧道镜检查)、虱病(毛发检查)等特指感染
  3. 治疗响应
    • 驱虫治疗72小时后瘙痒减轻为支持性诊断依据
    • 症状无改善需重新评估诊断

参考文献
WHO《体表寄生虫防治指南》(2023)
《临床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IDSA《寄生虫感染诊疗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