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线虫病Unspecified Diseases due to nematodes
编码1F6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due to nematodes、未特指的线虫病、蛔虫病
缩写WTCB、未特指线虫病
别名未特指的线虫感染、未分类线虫病、不明确线虫疾病
未特指的线虫病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粪便标本中检出线虫卵/幼虫/成虫(显微镜检查)。
- 组织活检(如皮肤、肠黏膜)发现线虫虫体或虫卵(组织病理学)。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性腹痛伴腹泻(≥2周)或肛周瘙痒(夜间加重)。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绝对值>500/μL)。
- 幼虫移行征象:匍行疹(皮肤)、Löffler综合征(肺部短暂浸润影)。
- 流行病学史:
- 疫区居住/旅行史(热带、亚热带地区)。
- 接触污染水源/土壤(赤足行走、生食未洗净蔬果)。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典型临床表现(至少2项核心症状)。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持续>8%。
- 流行病学史明确且排除其他寄生虫病。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血液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免疫学检查]
B --> B1(粪便直接涂片) B --> B2(粪便浓集法) B --> B3(肛周胶带拭子) B --> B4(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C --> C1(全血细胞计数) C --> C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D --> D1(胸部X线) D --> D2(腹部超声) D --> D3(CT/MRI)
E --> E1(特异性抗体检测) E --> E2(免疫印迹试验)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
- 粪便直接涂片:初筛首选,连续3天送检可提高检出率(假阴性率30-40%)。
- 浓集法(如饱和盐水浮聚法):虫卵检出率提升至60-80%,适用于低负荷感染。
- 肛周胶带拭子:蛲虫诊断金标准(清晨采样,连续3天)。
-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8%:提示寄生虫感染活动期,需结合临床。
- 贫血(Hb<110g/L):钩虫感染特征,需排查慢性失血。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磨玻璃影:幼虫肺移行期表现(Löffler综合征),2-3周自愈。
- 腹部超声肠壁增厚>4mm:提示肠道炎症,需鉴别炎性肠病。
-
免疫学检查:
- 抗体阳性(ELISA/IgG):支持诊断但需排除交叉反应(如粪类圆线虫与类风湿因子)。
- 免疫印迹阳性:确认特异性抗原,适用于组织线虫(如旋毛虫)。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粪便虫卵阳性:直接确诊肠道线虫感染(蛔虫/钩虫/鞭虫)。
- 肛周检出蛲虫卵:夜间采样阳性率>90%。
-
血液指标:
- 嗜酸性粒细胞↑↑(>15%):
- 意义:提示幼虫移行或重度感染。
- 处理:需排查组织线虫(如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 缺铁性贫血(血清铁<50μg/dL):
- 意义:钩虫慢性失血特征。
- 处理:补铁+驱虫治疗。
- 嗜酸性粒细胞↑↑(>15%):
-
免疫学指标:
- 线虫特异性IgG阳性:
- 意义:提示现症感染或近期暴露。
- 注意:类风湿因子可致假阳性,需免疫印迹验证。
- IgE>200 IU/mL:
- 意义:过敏反应标志,见于幼虫移行期。
- 线虫特异性IgG阳性:
-
生化指标:
- 低白蛋白血症(<35g/L):
- 意义:重度感染致营养吸收障碍。
- 处理:营养支持+驱虫治疗。
- 低白蛋白血症(<35g/L):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原学证据(粪便/组织检出虫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关键提示。
- 辅助检查策略:
- 首选粪便浓集法(3次送检)→ 阴性但高度疑似者加做血清抗体→ 组织线虫需影像学/活检。
- 实验室异常解读:
- 嗜酸性粒细胞>15%需紧急排查幼虫移行症。
- 贫血+低白蛋白提示慢性感染并发症。
参考文献:
- WHO《土壤传播蠕虫病防控指南》(2023)
- CDC《寄生虫病诊断标准》(MMWR 2024)
- 《临床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 中华医学会《寄生虫病诊疗专家共识》(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