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Unspecifi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tuberculosis
编码1C60.Z
关键词
索引词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tuberculosis、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分枝杆菌感染、HIV感染合并结核病、HIV感染合并TB、HIV感染所致结核病、HIV感染所致分枝杆菌感染、艾滋病毒感染合并结核病
缩写HIV-TB、AIDS-TB
别名艾滋合并结核、HIV结核双重感染、艾滋病结核双重感染、HIV结核共感染、AIDS结核共感染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G30 慢性疼痛
MG30.62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MG30.20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41慢性血管源性内脏痛MG30.5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Y其他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Z未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02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痛MG30.42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MG30.50慢性中枢神经性疼痛MG30.0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Y其他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Z未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40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31结构改变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Y其他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Z未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11癌症治疗后慢性疼痛MG30.04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MG30.64与稳态紊乱或非药物治疗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5与颅或颈部血管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3与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相关的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3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骨骼肌肉疼痛MG30.03慢性原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21手术后慢性疼痛MG30.67与某种物质或其停用有关的慢性头痛MG30.10慢性癌痛MG30.30持续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61慢性牙痛MG30.51慢性周围神经性疼痛MG30.4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00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1慢性癌性疼痛MG30.1Y其他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1Z未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01慢性广泛疼痛MG30.2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Y其他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Z未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66与非血管性颅内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关联情况
JB63.0 结核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
JB63.0Y其他特指的结核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JB63.0Z未特指的结核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JB63.00胎盘结核JB63.00潜伏性结核MG52.0 耐药分枝杆菌
MG52.01耐药的非结核分枝杆菌MG52.02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G52.0Y其他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Z未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0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1B11 神经系统结核
1B11.3脑结核性肉芽肿1B11.2脑膜结核瘤1B11.0结核性脑脊膜炎1B11.1结核性脑膜脑炎1B11.Y神经系统其他特指部位的结核1B11.Z未特指的神经系统结核1B12 其他系统和器官的结核
1B12.1眼结核病1B12.5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1B12.4肌肉骨骼系统结核1B12.4Y肌肉骨骼系统其他特指部位的结核1B12.4Z未特指的肌肉骨骼系统结核1B12.41结核性肌炎1B12.7消化系统结核病1B12.0心脏结核病1B12.40骨结核病或关节结核病1B12.8皮肤结核病1B12.Y其他特指器官或部位的结核1B12.3内分泌腺结核病1B12.6周围淋巴结结核病1B12.2耳结核病1B13 粟粒性结核
1B13.0单个特指部位的急性粟粒性结核1B13.1多部位的急性粟粒性结核1B13.2急性粟粒性结核,未特指部位1B13.Y其他特指的粟粒性结核1B13.Z未特指的粟粒性结核1B10 呼吸系统结核
1B10.1呼吸道结核病,未确诊病例1B10.Z呼吸道结核病,未提及经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1B10.0呼吸道结核病,确诊病例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HIV感染合并结核病是指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同时并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情况。在ICD-11编码为1C60.Z的“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这一类目中,指的是那些确诊为HIV感染并伴有结核病的患者,但其具体的HIV感染临床分期尚未明确或记录不详。这类情况常见于初次诊断时未能获得充分信息或因某些原因无法准确划分到特定临床阶段的病例。
病因学特征
-
宿主免疫状态削弱:
- HIV通过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影响,尤其是胞内菌如结核杆菌。随着CD4计数的减少,个体感染结核的风险显著增加。
-
传播途径:
- 结核病主要经由空气飞沫传播。当HIV阳性个体暴露于含有结核杆菌的微粒环境中时,更可能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而非潜伏性感染。
-
共同流行区域:
- 在HIV高发地区,结核病也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地理上的重叠增加了这两种疾病共存的机会,在这些地方,HIV感染是导致结核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理机制
-
免疫抑制效应:
- HIV引起的免疫抑制是该复合病症发生的关键机制。具体表现为CD4+ T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受损,这极大地削弱了机体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
结核病激活与发展:
- 对于HIV阴性的个体而言,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后可能会进入无症状的潜伏期;然而,在HIV阳性者体内,由于免疫监视能力减弱,潜伏的结核杆菌更易于重新激活,并迅速进展为临床显性结核病。
-
组织损伤:
- 活动性结核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例如,在肺结核中可见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除了普通结核病常见的长期咳嗽、咳痰、体重减轻、夜间盗汗等症状外,HIV合并结核病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及其他非特异性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缺乏典型的结核病症状。
-
实验室检查:
- 痰液涂片找抗酸杆菌、培养鉴定结核杆菌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胸片或CT扫描)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手段。此外,检测血液中的CD4+ T细胞计数有助于评估HIV相关免疫状态。
-
特殊人群:
- 儿童、老年人或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的HIV感染者,其结核病的表现可能更加复杂多样,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HIV感染合并结核感染150例临床诊治分析》、《艾滋病合并结核病防治指南(2016美国最新版)介绍》等专业文献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