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HIV disease clinical stage 1 without mention of tuberculosis or malaria
编码1C62.0
关键词
索引词HIV disease clinical stage 1 without mention of tuberculosis or malaria、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艾滋病病毒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无症状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无症状的HIV感染状态、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无症状状态、原发性HIV感染、原发性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原发性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全身淋巴结肿大、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所致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淋巴结肿大、HIV感染合并全身淋巴结肿大、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全身淋巴结肿大、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综合征、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清阳转综合征、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综合征
缩写HIV感染1期、艾滋病病毒1期
别名HIV初期感染、HIV早期感染、初发HIV感染、HIV感染初期、HIV感染早期、HIV感染第一期、HIV感染Ⅰ期、HIV感染一期、艾滋病病毒初期感染、艾滋病病毒早期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艾滋病病毒感染第一期、艾滋病病毒感染Ⅰ期、艾滋病病毒感染一期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G30 慢性疼痛
MG30.62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MG30.20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41慢性血管源性内脏痛MG30.5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Y其他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Z未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02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痛MG30.42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MG30.50慢性中枢神经性疼痛MG30.0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Y其他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Z未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40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31结构改变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Y其他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Z未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11癌症治疗后慢性疼痛MG30.04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MG30.64与稳态紊乱或非药物治疗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5与颅或颈部血管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3与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相关的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3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骨骼肌肉疼痛MG30.03慢性原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21手术后慢性疼痛MG30.67与某种物质或其停用有关的慢性头痛MG30.10慢性癌痛MG30.30持续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61慢性牙痛MG30.51慢性周围神经性疼痛MG30.4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00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1慢性癌性疼痛MG30.1Y其他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1Z未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01慢性广泛疼痛MG30.2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Y其他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Z未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66与非血管性颅内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关联情况
MG30.66全身淋巴结增大MG30.66耐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HIV感染临床1期指的是从初次感染HIV到血清中检测出抗-HIV抗体之前的阶段,也称为急性感染期。在这一阶段,患者可能出现轻微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畏食、肌肉关节疼痛以及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此期的特征是体液中含有大量HIV病毒,传染性很强。然而,在ICD-11编码1C62.0中特别指出的是,该类目下的病例尚未明确是否有合并结核病或疟疾的情况。
病因学特征
-
HIV感染机制:
-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 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复制活跃,导致体内病毒载量迅速上升。此时,免疫系统对病毒作出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然而,在窗口期内,这些抗体可能尚未达到可被常规检测手段识别的水平。
- 急性感染期的症状通常是由于病毒复制引起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所致。
-
结核病与疟疾潜在关联:
-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而疟疾则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两者均为HIV感染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 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损,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结核菌或疟原虫,并且一旦感染,病情进展更快,治疗难度更大。
- 由于HIV感染早期症状与某些结核病或疟疾的症状相似,如发热、乏力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排除或确认是否存在这两种合并感染。
病理机制
-
免疫系统损害:
- HIV感染初期,病毒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这些关键免疫细胞的数量减少,进而影响整个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 随着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持续下降,机体对外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减弱,从而增加了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的风险。
-
病毒动力学:
- 在急性感染期,HIV病毒在体内快速复制并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等重要免疫器官。
- 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病毒颗粒及其相关蛋白可以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表现为临床上观察到的非特异性症状。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流感样的症状,如发热、咽痛、皮疹、肌肉痛、关节痛等。
- 一些患者还可能会经历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区域的淋巴结。
- 由于上述症状较为普遍且缺乏特异性,因此在无明显接触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很难仅凭临床表现做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等专业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