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1:40:47
编码1F67

关键词

索引词Gnathostomiasis、颚口线虫病、游走性肿胀、棘颚口线虫引起的颚口线虫病、棘颚口线虫侵染、颚口线虫引起的颚口线虫病
同义词Gnathostomosis、Wandering swelling
缩写GN
别名Wanderingswelling

颚口线虫病(1F67)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核心症状

  1. 游走性皮下肿胀与疼痛
    • 特征性表现为皮肤下可触及的硬结或条索状隆起,随幼虫迁移位置不断变化(高,80%-95%)。
    • 常伴剧烈瘙痒或烧灼感(常见,70%-90%)。
  2. 局部皮肤异常
    • 红斑、荨麻疹样皮疹或皮下瘀斑(常见,60%-80%)。

全身性症状

  1. 急性感染期症状
    • 低热(37.5-38.5℃)、乏力、食欲减退(较少见,30%-50%)。
    • 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幼虫经消化道迁移时)(低,10%-20%)。
  2. 器官受累症状
    • 眼部受累:视力模糊、眼痛(罕见,<5%)。
    • 神经系统受累:头痛、癫痫样发作或感觉异常(罕见,<3%)。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皮肤病变
    • 可见匍行性红色隆起轨迹,长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高,70%-90%)。
    • 触诊可及皮下结节伴压痛(常见,60-80%)。
  2. 炎症反应标志
    • 病变区域皮肤温度升高、充血(常见,50%-70%)。

并发症相关体征

  1. 继发感染
    • 局部脓肿形成伴脓性渗出(低,5%-10%)。
  2. 深部组织受累
    • 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幼虫移行至肺组织时)(罕见,<5%)。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实验室检测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10%)(高,80%-95%)。
    • 血清学检测:抗颚口线虫IgG抗体阳性(ELISA法敏感性约85%-90%)。
  2. 组织病理学
    • 皮下结节活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肉芽肿形成(确诊依据,但阳性率仅40%-60%)。
  3. 影像学表现
    • 超声检查可显示皮下幼虫移行轨迹(低回声带伴周围水肿)(较少应用,阳性率约30%-50%)。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颚口线虫病诊疗指南(2021版)》
  2.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报告(2020-2023)》
  3. 《中华传染病杂志》关于热带寄生虫病的研究综述

注:临床表现与感染阶段、幼虫负荷量及宿主免疫状态密切相关。疫区(如东南亚)患者多表现为典型皮肤游走性病变,而非疫区病例因延迟诊断易出现深部器官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