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肾小管-间质疾病Unspecified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diseases
编码GB5Z
关键词
索引词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diseases、未特指的肾小管-间质疾病
缩写肾小管-间质疾病、RTID
别名不明原因肾小管间质病、未分类肾小管-间质疾病
未特指的肾小管-间质疾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肾组织病理学检查:
- 肾活检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或间质纤维化(慢性期特征)。
- 免疫荧光排除免疫复合物沉积(如IgG、C3阴性),需与肾小球疾病鉴别。
- 肾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
- 持续性肾功能异常:
- 血清肌酐升高或eGFR<60ml/min/1.73m²持续超过3个月。
- 肾小管功能损伤证据(满足至少两项):
- 尿β2-微球蛋白>300μg/L或α1-微球蛋白>12mg/L(小分子蛋白尿)。
- 尿渗透压<400mOsm/kg·H₂O(晨尿)或尿钠排泄分数(FENa)>1%。
- 代谢性酸中毒(血pH<7.35且HCO3⁻<22mmol/L)伴尿pH>5.5(远端RTA)。
- 持续性肾功能异常:
-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夜尿量>750ml或夜尿次数≥2次(尿浓缩功能障碍)。
- 无法解释的低钾血症(<3.5mmol/L)或高钾血症(>5.5mmol/L)。
- 影像学特征:
- 肾脏超声显示皮质回声增强或慢性萎缩(长径<9cm)。
- 暴露史:
- 长期使用NSAIDs、PPI或重金属接触史(需结合毒物筛查)。
- 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必须条件+任意两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核心检查
│ ├─ 肾功能评估:血肌酐、eGFR、尿素氮
│ ├─ 尿液分析: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NAG酶
│ └─ 电解质与血气:血钾、血钠、HCO3⁻、动脉血pH
├─ 影像学检查
│ ├─ 肾脏超声(首选)
│ └─ 镓-67显像(急性炎症期)
└─ 病因筛查
├─ 毒物检测:尿重金属(铅、镉)
├─ 免疫学:ANA、抗SSA/SSB(排除干燥综合征)
└─ 遗传检测:CLC-5基因(Dent病)、SLC12A1基因(Bartter综合征)
- 判断逻辑:
- 尿液β2-微球蛋白升高:提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需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 低钾血症伴碱性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特征,需检测尿铵(<40mmol/d支持诊断)。
- 肾脏超声回声增强:慢性间质纤维化表现,需结合病程判断急性/慢性。
- 镓-67显像阳性: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慢性病变。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与处理建议 |
---|---|---|
尿β2-微球蛋白 | <300μg/L | >300μg/L提示近端小管损伤,需排查药物毒性或遗传性小管病(如Dent病) |
尿NAG酶 | <16.5U/g Cr | 升高反映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常见于重金属中毒或急性间质性肾炎 |
血钾 | 3.5-5.5mmol/L | <3.5mmol/L:远端小管H⁺-K⁺交换障碍;>5.5mmol/L:醛固酮抵抗,需紧急处理高钾风险 |
动脉血pH | 7.35-7.45 | <7.35伴尿pH>5.5提示远端RTA,需补充枸橼酸钾;若尿pH<5.5则考虑近端RTA |
尿渗透压 | 晨尿>800mOsm/kg·H₂O | <400mOsm/kg·H₂O提示尿浓缩功能减退,需禁水试验鉴别中枢性/肾性尿崩症 |
尿钠排泄分数 | <1% | >1%提示小管钠重吸收障碍,需结合容量状态判断(如利尿剂使用史)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以肾小管功能损伤为核心,需病理学或功能学证据支持,并排除肾小球疾病。
- 检查优先级:尿小管蛋白检测联合电解质分析为首选,影像学用于评估结构改变。
- 病因追溯:重点排查药物/毒物暴露及遗传因素,避免漏诊可逆性病因。
参考文献:
- KDIGO 2023肾小管间质疾病临床实践指南
- 《中华肾脏病杂志》肾小管间质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2)
- UpToDate: "Etiology and diagnosis of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