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弓形虫病Other specified Toxoplasmosis
编码1F57.Y
关键词
索引词Toxoplasmosis、其他特指的弓形虫病、刚地弓形虫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弓形虫病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弓形虫肾盂肾炎、弓形虫病引起的心肌炎、获得性弓形虫病引起的心肌炎、弓形虫病心肌炎、刚地弓形虫引起的炎症性心肌病、刚地弓形虫引起的心肌炎、弓形虫引起的肌炎、弓形虫肌炎、弓形虫性肌炎、弓形虫病引起的脊髓炎
缩写OTB
别名弓形虫感染、弓形体病、弓形虫症、Toxoplasma-Infection、Toxoplasmosis-Other-Specified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肾小管-间质疾病
GB56.1肾积水伴输尿管梗阻GB5Y其他特指的肾小管-间质疾病GB5Z未特指的肾小管-间质疾病GB5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未特指急性或慢性GB57肾钙质沉着症GB56.4其他或未特指的肾积水GB56.5肾积水和反流性肾病,伴膀胱输尿管或膀胱-输尿管-肾反流GB56梗阻性或反流性肾病GB56.Y其他特指的梗阻性或反流性肾病GB56.Z未特指的梗阻性或反流性肾病GB59肾或肾周脓肿GB55.1重金属诱发的肾病GB55.0巴尔干肾病GB55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GB55.Y其他特指的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GB55.Z未特指的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GB55.2慢性尿酸性肾病GB53急性肾乳头坏死GB50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GB51急性肾盂肾炎GB56.0肾积水伴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GB56.3膀胱梗阻所致肾积水GB58肾积脓GB52急性肾小管坏死GB56.2肾积水伴输尿管口梗阻GB56.2横贯性脊髓炎GB56.2感染性后脉络膜炎GB56.2寄生虫性脊髓炎GB56.2感染性心肌炎GB56.2感染性肌炎KB05 新生儿脑积水
KB05.0新生儿梗阻性脑积水KB05.Y其他特指的新生儿脑积水KB05.Z未特指的新生儿脑积水关联情况
1C6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
1C62.30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2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1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0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
1C60.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0.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Z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
1C61.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1.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1.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其他特指的弓形虫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其他特指的弓形虫病(1F57.Y)是ICD-11分类下弓形虫病的一个亚类,涵盖了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引起但未被单独列出的特定器官或系统受累的情况。这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弓形虫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心肌炎以及肌炎等。该分类用于描述那些在主要类型(如肺部、肝脏、脑膜脑炎、眼部感染)之外的其他特定表现形式。
病因学特征
-
致病原:
- 与其他类型的弓形虫病相同,其致病原为刚地弓形虫,这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人畜共患病原体。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影响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
传播途径:
- 摄入含有弓形虫包囊的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肉类)。
- 接触被猫粪便污染的环境(例如土壤或水),特别是当个体手上有伤口时更容易发生感染。
- 孕妇通过胎盘将寄生虫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弓形虫病。
- 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
-
易感因素:
- 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个体更易发展为严重病例,这包括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以及其他存在免疫功能障碍的情况。
- 对于妊娠期女性而言,初次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受到严重影响,即使母亲自身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不适。
病理机制
-
侵入与繁殖:
- 刚地弓形虫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后,穿过肠壁并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处,在多个器官内形成速殖子(tachyzoites),这些速殖子可在宿主细胞内迅速复制增殖。
-
免疫反应:
- 在健康人群中,机体能够启动有效的免疫应答来控制急性期感染;然而,在免疫力受损的情况下,持续存在的寄生虫会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
- 长期感染中,部分速殖子可能转化为缓殖子(bradyzoites),存在于组织囊肿中,一旦宿主体内条件适宜,这些缓殖子可以重新激活成为速殖子,引发新的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对于其他特指的弓形虫病,常见的有:
-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表现为尿液异常(如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症状。
- 心肌炎:可能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乃至心力衰竭等情况。
- 肌炎:肌肉疼痛、无力,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及其他全身不适症状。
- 在免疫正常人群中的多数感染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但对于免疫缺陷患者来说,上述各种并发症都可能变得更为严重且难以治愈。
-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对于其他特指的弓形虫病,常见的有:
参考文献:基于上述搜索结果及临床医学文献整理而成。请注意,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疗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