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属Plasmodium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12
编码XN5FW
子码范围XN12A - XN93K

核心定义

病原学详细定义:疟原虫属(Plasmodium)


一、病原体基本信息

1. 分类与类型
  • 分类
    • :原虫纲(Sporozoa)
    • :孢子虫目(Apicomplexa)
    • :疟原虫科(Plasmodiidae)
    • :疟原虫属(Plasmodium
  • 主要感染人类的种类
    •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 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偶见人类感染)
2. 形态与结构
  • 形态特征
    • 红细胞内发育阶段
    • 环状体(Ring Stage):典型形态为环形,中央为大空泡,核位于一侧,胞质少,呈“戒指”状。
    • 滋养体(Trophozoite):体积增大,胞质增多,核分裂为多倍体。
    • 裂殖体(Schizont):成熟后形成多个裂殖子,恶性疟原虫呈团状,间日疟原虫呈香蕉形。
    • 配子体(Gametocyte):雌雄配子体形态不同,雌性呈椭圆形,雄性较小。
    • 结构特点
    • 疟色素(Hemozoin):红细胞内可见棕黄色颗粒,为虫体分解血红蛋白后的代谢产物。
    • 细胞器:包括核、细胞膜、内质网及用于侵入宿主细胞的顶复合体(Apical Complex)。
3.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 蚊媒传播:雌性按蚊(如Anopheles属蚊)叮咬人类时,将疟原虫的子孢子(Sporozoites)注入血液。
  • 生命周期
    1. 子孢子阶段:进入肝细胞内发育为裂殖体,释放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红细胞外期)。
    2. 红细胞内增殖: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经历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阶段,最终裂解释放新裂殖子继续感染其他红细胞。
    3. 配子体形成: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配子体,被按蚊吸血后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形成子孢子。
  • 流行病学特点
    • 再燃与复发
    • 再燃: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被清除后,因残余虫体或重复感染导致复发(常见于所有疟原虫)。
    • 复发:仅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肝细胞内休眠体(迟发型子孢子)复苏后引发复发。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 宿主范围:主要感染人类及灵长类动物。
  • 靶向组织:红细胞(恶性疟原虫可感染所有红细胞,间日疟原虫偏好年轻红细胞)。
2. 感染过程
  • 侵入机制
    • 裂殖子通过顶复合体分泌蛋白酶,穿透红细胞膜进入宿主细胞。
    •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膜结构,导致红细胞膨胀、变形(如恶性疟原虫引起细胞黏附,导致微血管阻塞)。
  • 红细胞破坏
    • 虫体大量增殖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及疟色素,引发贫血、脾肿大及免疫反应。
3. 免疫逃逸
  • 抗原变异:疟原虫表面抗原(如恶性疟原虫的VARIANTS)频繁变异,逃避宿主免疫清除。
  • 疟色素沉积:阻碍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宿主免疫应答。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 典型疾病:疟疾(Malaria)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间歇期正常。
    • 重症表现(以恶性疟原虫为主):
    • 脑型疟疾:脑微血管阻塞导致昏迷、抽搐。
    • 贫血、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血涂片镜检:姬氏或瑞氏染色观察红细胞内疟原虫形态(金标准)。
    •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检测疟原虫DNA,区分虫种(如恶性疟原虫特异性基因)。
    • 快速诊断试验(RDT):检测疟原虫抗原(如组氨酸丰富蛋白,HRP2)。
3. 治疗与预防
  • 常见抗病原体药物
    • 氯喹(Chloroquine):对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有效,但恶性疟原虫多耐药。
    • 青蒿素联合疗法(ACT):如青蒿琥酯+磺胺多辛/乙胺嘧啶(Artesunate + SP),用于恶性疟。
    • 伯氨喹(Primaquine):杀灭间日疟、卵形疟的肝细胞内休眠体,预防复发。
  • 预防措施
    • 防蚊措施:使用蚊帐、驱蚊剂、环境治理(消除蚊虫孳生地)。
    • 疫苗:RTS,S(Mosquirix)针对恶性疟原虫,适用于儿童。
  • 耐药数据
    •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耐药普遍,东南亚部分地区出现青蒿素耐药株。

四、参考文献

  1. WHO疟疾控制指南(2021更新版)。
  2. 医学寄生虫学教材:如《人体寄生虫学》(杜娈英等编著)。
  3. 疟原虫生命周期研究:参考PubMed文献(如 Nature Medicine 关于青蒿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结

疟原虫属是引起疟疾的原生动物病原体,通过按蚊传播,其复杂的生命周期和免疫逃逸机制导致全球高发。不同种类疟原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差异显著,恶性疟原虫感染尤为致命。精准诊断与抗疟药物合理使用是防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