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醛Paraldehyde
子码范围XM0ZC2 - XM0ZC2
核心定义
详细定义与分类
副醛(Paraldehyde)是一种醛类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12O3,属于镇静催眠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的子类别“醛类及其衍生物”。其分子结构由三个乙醛分子缩合形成环状结构,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
在药理学分类中,副醛归属于:
- 药剂大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 细分层级: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物 → 醛类及其衍生物
作用机制
副醛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作用机制包括:
- GABA受体调节:直接激活GABA_A受体,促进氯离子内流,导致神经元超极化,抑制神经传导。
- NMDA受体拮抗:部分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激活。
- 代谢产物作用:副醛在体内代谢为乙醛和乙酸,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协同增强中枢抑制效果。
限制信息
副醛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属于处方药,但未列入国际公约(如《麻醉品单一公约》或《精神药物公约》)的严格管制范畴。其医学危害分析如下:
- 依赖性风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躯体依赖和耐受性增加。
- 呼吸抑制:过量使用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尤其在老年或肝功能不全患者中风险更高。
- 代谢负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可能引起肝毒性,长期使用需监测肝功能。
临床信息
副醛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
- 抗焦虑和镇静:用于急性焦虑发作或术前镇静,起效迅速(5-10分钟内)。
- 抗惊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用于癫痫持续状态,尤其是对苯二氮䓬类耐药的情况。
- 酒精戒断综合征:缓解酒精戒断引起的震颤、谵妄等症状。
典型临床案例:
- 一位癫痫患者因静脉用苯二氮䓬类无效,改用副醛灌肠后成功控制惊厥发作。
- ICU患者因机械通气需镇静,短期使用副醛以避免苯二氮䓬类相关的谵妄风险。
参考文献
- Brunton LL, Knollmann BC.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4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202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22nd ed. Geneva: WHO, 2021.
- Plante TB, Goldstein JN. Sedatives and Hypnotics. In: Tintinalli JE, et al. Tintinalli's Emergency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9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