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缺乏Protein deficiency
编码5B71
关键词
索引词Protein deficiency、蛋白质缺乏
同义词protein deprivation
缩写蛋白缺乏、蛋白质不足
别名低蛋白血症、蛋白摄入不足、蛋白质供给不足
蛋白质缺乏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血浆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血浆总蛋白 < 60 g/L 或白蛋白 < 35 g/L。
- 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典型的蛋白质缺乏症状,如水肿、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等。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摄入不足:明确的食物供应不足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史。
- 吸收障碍:消化道疾病导致的蛋白质吸收减少,如慢性腹泻、肠炎等。
- 需求增加: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重病恢复期间或剧烈运动后的个体对蛋白质的需求显著提高。
- 丢失过多:肾脏疾病引起的大量蛋白尿、严重烧伤时蛋白质分解加速等情况。
- 合成利用障碍:肝脏疾病影响氨基酸代谢与蛋白质合成;遗传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
-
阈值标准:
- 血浆总蛋白 < 60 g/L 或白蛋白 < 35 g/L。
- 结合上述支持条件中的至少两项,且存在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CT:
- 异常意义:可能显示肝脏脂肪变性或萎缩,提示营养不良状态。
- 腹部超声/CT:
-
临床鉴别检查:
- 肌肉功能评估:
- 异常意义: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通过握力测试或步态分析进行评估。
- 皮肤和毛发检查:
- 异常意义: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毛发稀疏脆弱,提示长期蛋白质缺乏。
- 肌肉功能评估:
-
营养状态评估:
- BMI指数测量:
- 判断逻辑:BMI指数偏低(<18.5 kg/m²),提示整体营养状况不佳。
- 人体成分分析:
- 异常意义: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BIA)评估身体脂肪和肌肉含量,进一步确认蛋白质缺乏。
- BMI指数测量:
-
免疫功能评估:
- 淋巴细胞计数:
- 异常意义: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提示免疫功能受损。
- 淋巴细胞计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浆蛋白水平:
- 总蛋白:<60 g/L
- 白蛋白:<35 g/L
- 球蛋白:比例异常,可能增高或降低
- 前白蛋白:<0.2 g/L
- 异常意义:直接反映蛋白质营养状态,低水平提示蛋白质缺乏。
-
血液检查:
- 血红蛋白(Hb):<120 g/L(女性)或<130 g/L(男性)
- 红细胞计数(RBC):<3.5×10^12/L(女性)或<4.5×10^12/L(男性)
- 异常意义:贫血是蛋白质缺乏的常见并发症。
-
电解质和肾功能:
- 钠离子(Na+):可能偏低
- 钾离子(K+):可能偏低
- 肌酐(Cr):正常或轻度升高
- 尿素氮(BUN):正常或轻度升高
- 异常意义: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指标变化提示蛋白质代谢异常。
-
肝功能检查:
- ALT:可能升高
- AST:可能升高
- ALP:可能升高
- GGT:可能升高
- 异常意义:肝功能异常提示肝脏合成蛋白质能力下降。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可能升高
- 血沉(ESR):可能升高
- 异常意义: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
免疫球蛋白:
- IgG、IgA、IgM:可能降低
- 异常意义: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提示免疫功能受损。
-
微量营养素:
- 铁:可能降低
- 锌:可能降低
- 维生素D:可能降低
- 异常意义:微量营养素缺乏常伴随蛋白质缺乏。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血浆蛋白水平的显著下降(总蛋白 < 60 g/L 或白蛋白 < 35 g/L),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腹部超声/CT)、肌肉功能评估、皮肤和毛发检查、营养状态评估为主,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血浆蛋白水平、血液检查、肝功能、免疫功能和微量营养素等多方面指标。
权威依据:《现代营养学》、《临床营养学》、《实用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