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非结构性小肠发育异常Unspecified Non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DA90.Z
关键词
索引词Non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of small intestine、未特指的非结构性小肠发育异常、非结构性小肠发育异常
缩写NSID
别名先天性小肠发育不良、小肠发育缺陷、先天性小肠异常
未特指的非结构性小肠发育异常(DA90.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通过全面检查排除所有已知结构性病变(如肠闭锁、旋转不良)和特发性功能性疾病(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
- 组织病理学证据:小肠黏膜活检显示发育异常特征(如肠上皮细胞分化异常、隐窝结构紊乱),但无炎症或结构畸形。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标准):
- 持续性功能障碍:
- 腹泻(≥3次/日水样便)持续 >4周,伴脂肪泻(粪便脂肪定量 >7g/24h)。
- 营养不良体征:体重/BMI <同年龄层第3百分位,或6个月内体重下降 >10%。
- 排除其他病因:
- 影像学(CT/MRI)确认无机械性梗阻或解剖异常。
- 基因检测排除已知单基因病(如SLC5A1突变导致的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
- 持续性功能障碍: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临床症状组合:
- 腹痛(VAS评分 ≥4分) + 腹胀(腹围增加 >2cm基础值)。
- 生长迟缓(身高增速 <2cm/年)。
- 实验室阈值:
- 血清白蛋白 <3.0 g/dL + 血红蛋白 <10 g/dL。
- 粪便α1-抗胰蛋白酶 >54 mg/dL(提示蛋白丢失性肠病)。
- 临床症状组合: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实验室筛查] A --> C[影像学检查] B --> D[粪便分析] B --> E[血液检查] C --> F[腹部超声] C --> G[小肠钡剂造影] G --> H[CT/MRI] D --> I[脂肪定量] D --> J[α1-抗胰蛋白酶] E --> K[营养指标] E --> L[炎症标志物] A --> M[侵入性检查] M --> N[内镜活检] M --> O[基因检测]
判断逻辑:
-
粪便分析:
- 脂肪定量 >7g/24h → 提示脂肪吸收不良,需结合临床症状。
- α1-抗胰蛋白酶升高 → 提示蛋白丢失性肠病,支持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
影像学检查:
- 钡剂造影:黏膜皱襞增粗但无狭窄/扩张 → 排除结构性病变,支持发育异常。
- CT/MRI:肠壁均匀增厚(>3mm)但无分层强化 → 区别于炎症性肠病。
-
内镜与活检:
- 内镜下黏膜苍白/水肿 → 非特异性,需活检确认。
- 活检病理:隐窝分支/上皮细胞异型性 → 核心诊断依据,需排除感染性肠炎。
-
基因检测:
- 阴性结果 → 支持"未特指"分类;阳性则指向特定遗传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营养指标:
- 白蛋白 <3.0 g/dL:提示长期蛋白丢失,需营养支持治疗(如肠内高蛋白配方)。
- 维生素D <20 ng/mL:预示骨代谢异常,需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
血液学指标:
- 血红蛋白 <10 g/dL(小细胞性贫血):提示铁吸收障碍,需静脉补铁。
- PT延长(INR >1.5):反映维生素K缺乏,需监测出血风险。
-
粪便检查:
- 粪脂 >7g/24h:确诊脂肪泻,需启动胰酶替代治疗。
- 钙卫蛋白 >50 μg/g:若伴轻度升高,需排除继发性炎症;显著升高则提示误诊(如克罗恩病)。
-
电解质与代谢:
- 低钾血症(K⁺ <3.0 mmol/L):提示分泌性腹泻,需纠正电解质紊乱。
- 代谢性酸中毒(HCO₃⁻ <18 mmol/L):可能继发于乳糖/蔗糖吸收不良,需调整饮食。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
- 症状(腹泻+营养不良)→ 排除结构性病变(影像学)→ 确认吸收不良(实验室)→ 活检示发育异常 → 确诊。
- 鉴别重点:
- 基因检测排除单基因病,钙卫蛋白排除炎症性肠病。
- 治疗关联:
- 白蛋白/血红蛋白指导营养干预,粪脂定量调整胰酶剂量。
参考文献:
-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NASPGHAN) 《儿童慢性腹泻诊疗指南》
- WHO ICD-11 消化系统疾病分类 (DA90.Z)
- 《儿科胃肠病学》(Walker-Smith & Sanderson,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