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黏液囊肿Mucocele of salivary gland
编码DA04.5
关键词
索引词Mucocele of salivary gland、唾液腺黏液囊肿、涎腺潴留囊肿、涎腺囊肿、涎腺黏液囊肿、涎囊肿、涎腺或涎管囊肿 [possible translation]、涎腺外渗性囊肿 [possible translation]、涎腺外渗性囊肿、涎腺或涎管囊肿、腮腺囊肿、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下颌下腺囊肿、口底唾液腺舌下囊肿、口底舌下囊肿
同义词retention cyst of salivary gland、salivary cyst、salivary gland mucocele、sialocele、cyst of salivary gland or duct、extravasation cyst of salivary gland
缩写黏液囊肿、唾液腺囊肿
别名口水腺囊肿、口腔囊肿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5T23 涎腺
XA07S5
腮腺XA30Q1
小涎腺XA1J93
舌下腺导管XA5CM1
涎腺导管XA51Q9
舌下腺XA8GQ5
右下颌下腺XA0CS1
左下颌下腺XA44X8
腮腺管XA7GY0
下颌下腺管XA9Q61
下颌下腺唾液腺黏液囊肿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唾液腺黏液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病理性囊性病变,主要因唾液腺导管系统阻塞或破裂导致唾液外渗或潴留而形成。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晰的半透明或浅蓝色、柔软且具有波动感的黏膜下肿胀,好发于易受创伤的小唾液腺区域(如下唇、颊黏膜及舌腹),少数见于大唾液腺。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
- 外渗性黏液囊肿(占80%-90%):无上皮衬里,由外渗唾液被肉芽组织包裹形成假性囊肿;
- 潴留性黏液囊肿(占10%-20%):导管阻塞后近端扩张形成真性囊肿,囊壁内衬导管上皮。
病因学特征
-
导管损伤与阻塞:
- 外渗性囊肿:多由局部机械性损伤(如咬伤、穿刺伤)导致导管破裂,唾液渗入间质引发肉芽组织反应。
- 潴留性囊肿:导管阻塞常见于黏液栓、结石(sialolithiasis)或慢性炎症引起的狭窄,偶见先天性导管畸形。
-
解剖位置相关因素:
- 小唾液腺(如唇腺、颊腺)因位置表浅且易受创伤,是外渗性囊肿的主要发生部位。
- 大唾液腺中,舌下腺囊肿(又称“蛤蟆肿”)虽属外渗性,但因腺体多导管结构易破裂而相对常见;腮腺及下颌下腺真性潴留囊肿罕见,多与导管系统慢性梗阻相关。
-
其他潜在诱因: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jögren综合征)可因腺体萎缩及导管上皮化生增加导管梗阻风险。
- 长期抗胆碱能药物使用导致唾液黏稠度增高,可能促进黏液栓形成。
病理机制
-
囊肿形成过程:
- 外渗性囊肿:导管破裂后唾液进入结缔组织间隙,引发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最终由肉芽组织包裹形成纤维性囊壁,无上皮衬里。
- 潴留性囊肿:导管完全阻塞后,近端导管被动扩张,内衬导管上皮细胞(立方或柱状上皮)持续分泌黏液,形成真性囊肿。
-
组织学表现:
- 外渗性囊肿: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伴慢性炎细胞浸润,囊腔内含黏液及泡沫细胞,偶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 潴留性囊肿:囊壁内衬单层或复层立方上皮,腔内为均质嗜酸性黏液,长期病例可伴鳞状上皮化生或囊壁玻璃样变。
参考文献: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现代口腔病学》
(注:具体ICD-11编码需参考最新版分类标准,本文未涉及编码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