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Megacolon
编码DB32.2
子码范围DB32.20 - DB32.2Z
关键词
索引词Megacolon
缩写巨结肠
别名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先天性巨肠症、赫尔勒综合症、赫氏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盲肠XA03U9 结肠
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8YJ9乙状结肠XA8YJ9直肠关联情况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具有病因
1F53 美洲锥虫病
1F53.4美洲锥虫病引起的脑膜炎1F53.Y其他特指的美洲锥虫病1F53.Z美洲锥虫病,未特指的1F53.2慢性美洲锥虫病伴心脏受累1F53.3美洲锥虫病伴消化系统受累1F53.1急性美洲锥虫病不伴心脏受累1F53.1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道感染 感染性胃肠炎或结肠炎
1A05小肠结肠耶尓森菌肠道感染1A33.0小肠等孢球虫病1A40.0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或结肠炎1A35人芽囊原虫病1A21星状病毒胃肠炎--细菌性肠道感染1A0Y其他特指的细菌性肠道感染1A0Z未特指的细菌性肠道感染1A33等孢球虫病1A33.Y其他特指的等孢球虫病1A33.Z等孢球虫病,未特指的1A11.1其他形式的肉毒中毒1A23诺如病毒肠炎1A24巨细胞病毒性肠道感染1A09.0沙门菌肠炎1A07伤寒1A07.Y其他特指的伤寒1A07.Z未特指的伤寒1A36.00急性阿米巴病1A03.3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1A10葡萄球菌食物中毒1A40未特指感染性病原体的胃肠炎或结肠炎1A40.Z未特指感染性病原体的感染性胃肠炎或结肠炎1A1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1A36.0内阿米巴属肠道感染1A36.0Y其他特指的内阿米巴属肠道感染1A36.0Z内阿米巴属肠道感染,未特指的1A36.10阿米巴肝脓肿1A36.1内阿米巴属肠外感染1A36.1Y其他特指部位的阿米巴病1A08副伤寒1A03.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1A1Y其他特指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A1Z未特指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A32隐孢子虫病1A12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1A11.0肉毒毒素食源性中毒1A02志贺菌肠道感染1A30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原虫肠道感染1A3Y其他特指的肠道原虫感染1A3Z未特指的肠道原虫感染1A03.0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1A04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道感染1A00霍乱1A34肉孢子虫病--病毒性肠道感染1A2Y其他特指的病毒性肠道感染1A2Z未特指的病毒性肠道感染1A36.12皮肤阿米巴病1A03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1A03.Y其他特指的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1A03.Z未特指的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1A36.01肠阿米巴瘤1A07.0伤寒并发腹膜炎1A36.11阿米巴肺脓肿1A03.1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感染1A01其他弧菌的肠道感染1A31贾第虫病1A36阿米巴病1A36.Z未特指的阿米巴病1A09其他沙门菌感染1A09.Y其他沙门菌引起的其他器官的感染1A09.Z沙门菌感染,未特指的1A20腺病毒性肠炎1A11肉毒中毒1A11.Z未特指的肉毒中毒1A06弯曲菌性胃肠炎1A22轮状病毒胃肠炎1A33.1结肠等孢球虫病巨结肠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巨结肠是一种描述性术语,表示大肠异常扩张。这种扩张通常伴随着肠蠕动运动的麻痹或减弱。巨结肠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 HD)主要因远端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而引起,导致该段肠道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正常的蠕动和排便功能;获得性巨结肠则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如炎症、代谢障碍等。
病因学特征
-
先天性因素:
- 无神经节细胞症:由于发育过程中部分肠段未能形成神经节细胞,最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影响到近端正常肠段的功能。
- 遗传背景:有研究表明家族史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确切基因变异尚未完全明确。
-
获得性因素:
- 慢性便秘:长期严重的便秘可能导致结肠过度伸展。
- 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损害肠壁结构和功能。
- 代谢与内分泌紊乱: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可能会抑制肠道平滑肌活动。
- 中毒性巨结肠:特定感染(如艰难梭菌感染)或其他疾病状态下发生的急性并发症。
病理机制
-
解剖学变化:
- 先天性病例中,受影响区域缺乏内在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导致局部肌肉层持续收缩。
- 获得性情况下的改变包括肠壁增厚、血管充血及水肿等,这些都可阻碍内容物通过。
-
生理功能障碍:
- 神经传导障碍:无论是先天缺失还是后天损伤,都会影响到正常的肠道推进运动。
- 水电解质失衡:长时间滞留的食物残渣发酵产气,进一步加重腹胀症状。
- 继发性问题:长期积聚的粪便增加了细菌过度生长的风险,并且容易诱发脱水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便秘:新生儿期可能出现胎便排出延迟,儿童及成人表现为顽固性便秘。
- 腹胀:腹部膨胀感明显,尤其是在进食之后。
- 呕吐:尤其是婴幼儿,可能因为上消化道梗阻而频繁吐奶。
- 营养状况下降:体重增长缓慢或减轻,食欲减退。
- 腹部不适:间歇性的腹痛,严重时可出现剧烈疼痛。
- 体征:体检可见腹部膨隆,有时能触及扩张的大肠轮廓。
- 其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来源于多个权威医学资源网站,包括但不限于大众养生网、39健康网等提供的专业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