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巨结肠Other specified Megacolon
编码DB32.2Y
关键词
索引词Megacolon、其他特指的巨结肠
缩写巨结肠
别名巨结肠症、巨结肠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盲肠XA03U9 结肠
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8YJ9乙状结肠XA8YJ9直肠关联情况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具有病因
1F53 美洲锥虫病
1F53.4美洲锥虫病引起的脑膜炎1F53.Y其他特指的美洲锥虫病1F53.Z美洲锥虫病,未特指的1F53.2慢性美洲锥虫病伴心脏受累1F53.3美洲锥虫病伴消化系统受累1F53.1急性美洲锥虫病不伴心脏受累1F53.1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道感染 感染性胃肠炎或结肠炎
1A05小肠结肠耶尓森菌肠道感染1A33.0小肠等孢球虫病1A40.0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或结肠炎1A35人芽囊原虫病1A21星状病毒胃肠炎--细菌性肠道感染1A0Y其他特指的细菌性肠道感染1A0Z未特指的细菌性肠道感染1A33等孢球虫病1A33.Y其他特指的等孢球虫病1A33.Z等孢球虫病,未特指的1A11.1其他形式的肉毒中毒1A23诺如病毒肠炎1A24巨细胞病毒性肠道感染1A09.0沙门菌肠炎1A07伤寒1A07.Y其他特指的伤寒1A07.Z未特指的伤寒1A36.00急性阿米巴病1A03.3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1A10葡萄球菌食物中毒1A40未特指感染性病原体的胃肠炎或结肠炎1A40.Z未特指感染性病原体的感染性胃肠炎或结肠炎1A1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1A36.0内阿米巴属肠道感染1A36.0Y其他特指的内阿米巴属肠道感染1A36.0Z内阿米巴属肠道感染,未特指的1A36.10阿米巴肝脓肿1A36.1内阿米巴属肠外感染1A36.1Y其他特指部位的阿米巴病1A08副伤寒1A03.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1A1Y其他特指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A1Z未特指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A32隐孢子虫病1A12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1A11.0肉毒毒素食源性中毒1A02志贺菌肠道感染1A30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原虫肠道感染1A3Y其他特指的肠道原虫感染1A3Z未特指的肠道原虫感染1A03.0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1A04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道感染1A00霍乱1A34肉孢子虫病--病毒性肠道感染1A2Y其他特指的病毒性肠道感染1A2Z未特指的病毒性肠道感染1A36.12皮肤阿米巴病1A03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1A03.Y其他特指的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1A03.Z未特指的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1A36.01肠阿米巴瘤1A07.0伤寒并发腹膜炎1A36.11阿米巴肺脓肿1A03.1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感染1A01其他弧菌的肠道感染1A31贾第虫病1A36阿米巴病1A36.Z未特指的阿米巴病1A09其他沙门菌感染1A09.Y其他沙门菌引起的其他器官的感染1A09.Z沙门菌感染,未特指的1A20腺病毒性肠炎1A11肉毒中毒1A11.Z未特指的肉毒中毒1A06弯曲菌性胃肠炎1A22轮状病毒胃肠炎1A33.1结肠等孢球虫病其他特指的巨结肠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其他特指的巨结肠(DB32.2Y)是指在巨结肠分类中,除先天性巨结肠、中毒性巨结肠及未特指的巨结肠外,由特定可识别病因或特征明确的一类结肠扩张性疾病。其病因涵盖代谢异常、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机制,需通过临床或病理证据明确关联性。
病因学特征
-
代谢和内分泌因素: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引发慢性便秘及结肠代偿性扩张。
-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诱发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结肠运动功能障碍。
- 电解质失衡: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干扰肠道平滑肌电活动,削弱肠蠕动。
-
神经系统疾病:
- 帕金森病:中枢及肠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可合并结肠推进力下降。
- 脊髓损伤:高位脊髓损伤(T6以上)通过影响自主神经通路导致结肠动力障碍。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症等,可损害结肠神经支配。
-
药物因素:
-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奥昔布宁):通过阻断毒蕈碱受体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
-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激活肠道μ受体,延缓肠内容物传输。
-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兼具抗胆碱能作用,可能导致结肠扩张。
-
感染性疾病:
- 慢性肠道感染:部分寄生虫(如恰加斯病)或病毒感染后可能遗留肠道神经节损伤。
- 炎症后遗症:严重肠道炎症(如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愈后可能出现纤维化及动力异常。
-
其他因素:
- 慢性特发性便秘:长期粪便潴留可导致结肠适应性扩张及肠壁神经丛变性。
- 部分性机械梗阻:如结直肠肿瘤、放射性肠狭窄等,在未完全阻塞时可表现为渐进性结肠扩张。
- 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变异(如RET原癌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非先天性巨结肠风险。
病理机制
-
解剖学变化:
- 病因不同,病理表现各异。代谢/内分泌性巨结肠可见肠壁水肿及肌层萎缩;神经源性者可能伴肠神经节细胞减少;药物性者则以平滑肌松弛为主。
-
生理功能障碍:
- 神经肌肉调控异常:肠神经系统(ENS)信号传递障碍或 Cajal 间质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肠道节律性收缩受损。
- 腔内压力失衡:内容物滞留使肠腔压力升高,进一步拉伸肠壁并损害神经肌肉功能。
- 继发性改变:慢性扩张可引发肠壁缺血、黏膜溃疡及菌群移位,加重全身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顽固性便秘:排便间隔延长(≥3天/次),需依赖泻药或灌肠。
- 进行性腹胀:以左下腹为著,常伴肠鸣音减弱。
- 假性腹泻:严重粪块嵌顿时可出现溢出性水样便。
- 全身症状:晚期可能出现消瘦、低蛋白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继发于频繁呕吐)。
- 并发症相关表现:肠穿孔时突发剧烈腹痛,腹膜炎体征;肠缺血时可见血便。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来源于多个权威医学资源网站,包括但不限于39健康网、百度百科等提供的专业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