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憩室Gastric diverticulum
编码DA40.3
关键词
索引词Gastric diverticulum、胃憩室、胃囊、胃憩室伴并发症、胃憩室不伴并发症、胃憩室炎、胃憩室病
同义词diverticulum of stomach、gastric diverticula、stomach diverticula、stomach diverticulum、gastric pouch
别名胃部憩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7MC7 胃
XA56K7胃底XA4EC5幽门窦XA6P89胃幽门XA7UE1胃体XA4ML9胃小弯XA7WQ5胃大弯XA2828胃贲门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胃憩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胃憩室是指胃壁局部出现的囊袋状结构异常膨出,形成与胃腔相通的盲袋。根据胃壁层次是否完整可分为两类:真性憩室(包含胃壁全层,即黏膜层、肌层及浆膜层)和假性憩室(仅黏膜及黏膜下层通过肌层薄弱处向外突出)。胃憩室临床发病率较低,多数为无症状性,常在影像学检查(如钡餐造影、CT)或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
病因学特征
-
先天性因素:
- 胚胎期胃壁发育异常,局部肌层缺损或神经节细胞分布异常,导致胃壁薄弱区在腔内压力作用下逐渐膨出,形成先天性憩室(如黄门附近憩室)。
-
后天性因素:
- 胃内压增高:长期胃排空延迟、幽门梗阻或反复呕吐等因素导致胃内压力升高,促使薄弱区膨出。
- 胃周粘连牵拉:胃周炎症或术后粘连对胃壁产生外部牵拉力,形成继发性憩室。
- 退行性改变:老龄化引起的胃壁结缔组织弹性降低、肌层萎缩,增加憩室发生风险。
- 医源性损伤:胃部手术或内镜操作后局部愈合不良,可能形成假性憩室。
-
相关疾病关联:
- 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可能导致胃壁结构破坏,但并非直接病因,需结合其他诱因共同作用。
病理机制
-
形态学特征:
- 憩室多位于胃后壁近黄门处(占75%)或幽门部,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膨出部易滞留食物或分泌物,黏膜可因刺激出现充血、糜烂。
-
并发症:
- 憩室炎:食物残渣滞留继发细菌感染,引发局部炎症,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 出血:黏膜糜烂累及血管时导致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 穿孔:罕见但危重,多因憩室壁缺血坏死或感染加重所致,需紧急手术干预。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80%以上患者无特异性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间断性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疼痛与体位变化(如弯腰、平卧)可能相关。
- 并发症发生时出现急性症状:剧烈上腹痛(憩室炎)、呕血/黑便(出血)、腹膜刺激征(穿孔)。
- 需注意:黄门部憩室较大时可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但此症状罕见。
参考文献:《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病学》等相关医学教材和专业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