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Allergic or dietetic colitis
编码DB33.2
子码范围DB33.20 - DB33.2Z
关键词
索引词Allergic or dietetic colitis
同义词过敏性或饮食性结肠炎
缩写AEC
别名食物过敏引起的结肠炎、食物诱发速发型结肠超敏反应、大肠嗜酸性粒细胞疾病、婴儿食物蛋白性直肠炎或结肠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降结肠和结肠右曲--降结肠和结肠脾曲--升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直肠--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关联情况
低分子量光半抗原
--防晒霜中的光过敏原--防腐剂或杀菌剂中的光变应原--植物或蔬菜中的光变应原--香料中的光过敏原--药物中的光过敏原 高分子量过敏原
--蛋白质过敏原 低分子量半抗原
--塑料、胶水或树脂系统中的接触性过敏原--外用药物中的接触性过敏原--美发产品中的接触性过敏原--化妆品中的接触性过敏原--食品香料或添加剂中的接触性过敏原--金属或金属盐中的接触性过敏原--橡胶化学品中的接触性过敏原--香料中的接触性过敏原--防腐剂或杀菌剂中的接触性过敏原--牙科材料中的接触性过敏原--全身性药物中的接触性过敏原--衣服或鞋子中的接触性过敏原--工业杀菌剂、切削油或消毒剂中的接触性过敏原--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中的接触性过敏原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是一种由过敏反应或食物不耐受引起的结肠和直肠炎症。该疾病包含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如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反应),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发的婴儿直肠炎/结肠炎亦属此范畴,核心病理机制为特定食物或环境致敏原触发的肠道黏膜免疫炎症反应。
病因学特征
-
免疫机制:
- IgE介导的速发型反应:致敏原(如牛奶、鸡蛋、大豆)接触后数分钟内激活肥大细胞,引发腹痛、腹泻等急性症状。
- 非IgE介导的迟发型反应:由T淋巴细胞或固有免疫系统介导,症状常在摄入致敏原后数小时至数日出现,典型病例如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
-
食物蛋白诱发的婴儿直肠炎/结肠炎:
- 主要发生于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致敏原(如牛奶蛋白、大豆蛋白)通过母乳或直接摄入引发远端结肠炎症反应。
- 临床以直肠出血和黏液便为特征,通常不伴随全身过敏症状。
-
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
- 以结肠黏膜层及固有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HPF)为特征,可能由食物过敏、寄生虫感染或特发性因素诱发,需排除系统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病理机制
-
黏膜屏障破坏与免疫激活:
- 致敏原穿透肠道上皮屏障,激活Th2型免疫反应,释放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募集及IgE合成。
- 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导致肠通透性增加,加剧抗原暴露和炎症级联反应。
-
效应细胞与介质作用:
-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扩张;
- 嗜酸性粒细胞释放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导致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消化道表现:腹痛(脐周或左下腹为主)、腹泻(可伴血便或黏液)、里急后重;婴幼儿可见呕吐、生长迟缓。
- 过敏相关体征:IgE介导型可合并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非IgE介导型以孤立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 内镜特征:黏膜充血、糜烂,偶见溃疡;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需经组织病理学确诊。
参考文献:《胃肠病学》、《儿科胃肠病学》、相关临床指南和研究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