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
编码DB33.1
子码范围DB33.10 - DB33.1Z
关键词
索引词Microscopic colitis
缩写MC
别名胶原性结肠炎、淋巴细胞性结肠炎、隐匿性结肠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降结肠和结肠右曲--降结肠和结肠脾曲--升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显微镜下结肠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 MC)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非出血性、分泌性水样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在内窥镜检查时,结肠黏膜外观正常,但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特异性改变。显微镜下结肠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 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 CC):其特征为结肠黏膜下层形成一层异常增厚的胶原带。
-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 LC):表现为结肠黏膜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病因学特征
-
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 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标志物如抗核抗体的出现,并且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甲状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提示MC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
- 患者体内T细胞对非肽类抗原的提呈能力下降,影响了肠道黏膜局部免疫反应,进一步支持了该病与免疫机制之间的联系。
-
遗传因素:
- 本病女性多发,并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表明遗传背景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具体基因位点及其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
-
环境因素:
- 吸烟被认为是显微镜下结肠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对于胶原性结肠炎而言更为明显。
- 胆汁酸吸收障碍也被认为参与了疾病的进程,通过刺激结肠上皮而引发炎症反应。
- 饮食习惯、感染史(尽管直接证据不足)、药物使用(特别是某些抗生素和非甾体抗炎药)亦被推测为潜在诱因。
-
微生物群落失衡: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肠道菌群失调在显微镜下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虽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证据显示特定细菌种类的变化可能与疾病发生相关联。
病理机制
-
胶原性结肠炎:
- 在此类型中,结肠固有层下方形成一厚度超过10μm的连续胶原纤维带,这层异常增生的胶原蛋白阻碍了正常的营养物质交换过程,导致黏膜水肿及隐窝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腹泻症状。
-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 该型的主要特征是表层上皮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每100个表面上皮细胞中超过20个淋巴细胞。这种浸润破坏了黏膜屏障功能,增加了通透性,使得水分及电解质过度丢失,造成持续性或间歇性的水样便排出。
以上内容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整理而成,旨在提供关于显微镜下结肠炎较为全面的理解框架。请注意,随着科学研究进展,对该病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