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足Split foot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LB9A.6

关键词

索引词Split foot、裂足、龙虾足、裂足,未特指患侧、蝎状足、单侧分裂足、双侧分裂足
同义词lobster claw foot、split foot, unspecified side、cleft of foot
别名分裂足、lobsterclawfoot、splitfoot,unspecifiedside、cleftoffoot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

裂足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裂足,又称为龙虾足、分裂足或蝎状足(split foot, lobster claw foot),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该病主要特征为足部存在深正中纵向裂隙,将前足部分为两半,常伴有足趾或跖骨列缺失。这种畸形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足部中央射线结构未能正常形成。


病因学特征

  1. 遗传因素

    • 裂足可能与特定染色体异常相关,特别是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
    • 部分病例显示家族聚集特征,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可能性。
  2. 胚胎发育障碍

    • 胚胎第6-8周肢体发育关键期,中央射线结构发育异常导致裂隙形成。该结构对维持足部形态发生和骨骼模式化具有重要作用。
    • 涉及SHH信号通路、WNT7A等关键调控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发病机制相关。
  3. 伴随的其他畸形

    • 约30%病例合并上肢畸形(如裂手),构成裂手裂足综合征。
    • 可能伴发牙齿发育异常、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病理机制

  1. 足部解剖改变

    • 矢状面纵向裂隙贯穿前足,典型病例可见第三跖列完全缺失,第一、二与第四、五跖列向中线聚拢。
    • 常伴第二至第四趾缺如,残留趾体常存在并趾或发育不全。
    • 中后足结构通常保持完整,但可能伴发跗骨融合异常。
  2. 功能影响

    • 前足抓握功能丧失,足部三点支撑结构破坏导致步态异常。
    • 异常应力分布易引发胼胝体形成和足底溃疡,踝关节代偿性活动度增加。

临床表现

  1. 形态特征

    • 典型"V"型或"U"型前足裂隙,深度可达跖骨基底部
    • 残留趾体常呈对向性排列,皮肤桥接现象多见于不完全型病例
    • 足底脂肪垫分布异常,足弓支撑结构减弱
  2. 运动障碍

    • 站立相时间缩短,步宽增大以维持平衡
    • 推进力减弱导致步态效率下降,长距离行走易疲劳
    • 鞋具适配困难,继发骨关节退变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Temtamy SA, McKusick VA. The genetics of hand malformations. Birth Defects Orig Artic Ser. 1978;14(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