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先天性神经节细胞减少症Congenital hypoganglionosis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LB16.3
关键词
索引词Congenital hypoganglionosis of large intestine、大肠先天性神经节细胞减少症
缩写CHGI
别名先天性大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先天性巨结肠症伴神经节细胞减少、大肠发育不良伴神经节细胞减少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1B13 大肠
XA0D34
肛门XA8QB7
泄殖腔源性区XA25P9
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39S6
肛管XA7177
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
升结肠XA1PY9
结肠脾曲XA49U1
横结肠XA6J68
盲肠XA95L3
结肠肝曲XA2G13
降结肠XA03U9
结肠XA33J5
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4KU2
直肠XA8YJ9
乙状结肠大肠先天性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大肠先天性神经节细胞减少症(Congenital hypoganglionosis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LB16.3)是一种消化道神经发育异常疾病,核心病理特征为出生时大肠壁内肌间神经丛(Auerbach丛)和黏膜下神经丛(Meissner丛)的神经节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标准。虽然残留神经节细胞可能随年龄增长出现体积代偿性增大,但数量不可逆性缺失导致肠道推进性蠕动功能持续受损。临床表现以顽固性便秘、腹胀和慢性假性肠梗阻为主,需通过全层肠壁活检与Hirschsprung病(完全性神经节细胞缺失)进行鉴别诊断。
病因学特征
-
胚胎发育异常:
- 发病机制涉及胚胎第5-12周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嵴源性前体细胞向结肠远端迁移受阻或局部微环境异常导致的细胞分化停滞。这种异常可能局限于结肠特定节段(如乙状结肠)或呈连续性分布。
-
遗传因素:
- 目前发现与RET、EDNRB、SOX10等肠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的杂合突变存在潜在关联,但其遗传模式尚未明确。需注意这些基因突变亦可导致Hirschsprung病,提示表型差异可能由神经节细胞缺失程度及分布范围决定。
-
环境及其他因素:
- 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孕期接触丙戊酸、维甲酸类物质可能干扰神经嵴细胞迁移。母体妊娠期高血糖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影响胚胎肠神经发育,但人类流行病学证据仍有限。
病理机制
-
肠道动力障碍:
- 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壁内抑制性神经元(含一氧化氮合酶)与兴奋性神经元比例失衡,引发病变肠段张力性收缩和移行性复合运动缺失。
- 近端正常肠段为克服远端阻力出现代偿性肥大和扩张,最终进展为巨结肠样改变。
-
菌群-炎症相互作用:
- 慢性肠内容物淤滞促使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艰难梭菌)过度增殖,其代谢产物通过受损肠黏膜屏障激活固有层免疫细胞,形成以IL-6、TNF-α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低度炎症。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新生儿期即可出现排便频率减少(每周≤2次)、粪便硬结及排便费力,约30%病例伴发肠旋转不良或肛门直肠畸形。
- 腹胀呈进行性加重,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腹泻多表现为溢出性排便,系远端梗阻导致液性粪便绕过粪块渗漏。
参考文献:《The Lancet》关于先天肠道严重积气一例(神经节细胞减少症)报道,《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的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等相关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