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当前并发症Arrhythmia as current complication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编码BA60.8
关键词
索引词Arrhythmia as current complication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律失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当前并发症
缩写AMI后心律失常、AMI后心律异常
别名心梗后的心律不齐、心梗后的心律紊乱、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电生理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节律异常、急性心梗后的心律问题、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紊乱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心脏旁道--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电池耗竭 室上性心律失常
BC81.20三尖瓣峡部依赖性大折返性心动过速BC81.4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BC81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BC81.Y其他特指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BC81.Z未特指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BC81.71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BC81.5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BC81.6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BC8Y其他特指的室上性心律失常BC8Z未特指的室上性心律失常BC81.32永久性心房颤动BC80.2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BC81.3心房颤动BC81.3Y其他特指的心房颤动BC81.3Z未特指的心房颤动BC81.33预激性心房颤动BC80.2窦房结功能障碍BC80.2Y其他特指的窦房结功能障碍BC80.2Z未特指的窦房结功能障碍BC81.8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BC80.1窦性心动过缓BC81.2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BC81.2Y其他特指的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BC81.2Z未特指的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BC81.31持续性心房颤动BC81.30阵发性心房颤动BC81.0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BC81.21非疤痕性、非峡部依赖性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BC81.70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BC81.22疤痕介导性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BC80.0窦性停搏BC80室上性缓慢性心律失常BC80.Y其他特指的室上性缓慢性心律失常BC80.Z未特指的室上性缓慢性心律失常BC81.7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BC81.7Y其他特指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BC81.7Z未特指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BC80.21窦房传导阻滞BC81.1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BC81.1其他特指的心律失常BC81.1未特指的心律失常BC65 与遗传病相关的心律失常
BC65.0长QT综合征BC65.1Brugada综合征BC65.Y其他特指的与遗传病相关的心律失常BC65.Z未特指的与遗传病相关的心律失常BC65.3早期复极综合征BC65.4特发性心室纤颤BC65.2短QT综合征BC65.5儿茶酚胺源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BC65.5心房过早除极 室性心律失常
BC71.02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BC71.0室性心动过速BC71.0Y其他特指的室性心动过速BC71.0Z未特指的室性心动过速BC71.2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BC71.00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BC71快速室性心律失常BC71.Y其他特指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BC71.Z未特指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BC71.01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BC71.1心室纤颤BC7Y其他特指的室性心律失常BC7Z未特指的室性心律失常BC70心室过早除极BC71.03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BC71.03房室交界区的心律失常BC71.03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BC71.03交界性过早除极BC63 传导疾患
BC63.2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BC63.2Z未特指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BC63.5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缓BC63.21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BC63.40左前分支阻滞BC63.3右束支传导阻滞BC63.0房室传导阻滞,一度BC63.4左束支传导阻滞BC63.4Z左束支传导阻滞,肌束未特指BC63.10高度-2度房室传导阻滞BC63.20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BC63.Y其他特指的传导疾患BC63.Z未特指的传导疾患BC63.1房室传导阻滞,二度BC63.1Y其他特指的房室传导阻滞,二度BC63.1Z未特指的房室传导阻滞,二度BC63.41左后分支阻滞心律失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当前并发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心律失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当前并发症,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的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这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窦性停搏等,是影响患者病情复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并对心脏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
病因学特征
-
缺血性损伤机制:
- 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相应区域的心肌细胞缺血甚至坏死,进而影响该部位电生理特性,引发局部激动传导障碍或异位起搏点活动增强,产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
神经内分泌因素:
- 梗死发生后体内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及儿茶酚胺水平上升,这些变化可直接作用于心脏,诱发或加剧心律不齐现象。
-
电解质紊乱:
- 严重的钾、镁离子浓度波动同样能够干扰正常心肌电活动,特别是在重症患者中更为常见。
-
再灌注损伤:
- 即使通过介入手段恢复了血流,再灌注过程本身也可能引起短暂但显著的心肌细胞兴奋性改变,从而触发心律失常事件。
-
心脏重构与炎症反应:
- 随着时间推移,受损心肌组织逐渐被纤维化替代,此过程中伴随的结构重塑以及慢性炎症状态亦为后期出现心律失常提供了基础条件。
病理机制
-
电生理稳定性下降:
- 心肌梗死后,由于存在大量坏死区及其周边存活但仍受累的心肌组织,使得整个心脏的电稳定性明显减弱,容易形成折返环路或触发活动,成为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温床。
-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失衡:
- 副交感神经抑制不足而交感神经张力过高,两者之间的平衡破坏进一步促进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展趋势。
-
机械-电反馈效应:
- 在部分情况下,如室壁瘤形成,则可能导致局部机械牵拉作用下产生额外电流,干扰原有节律模式。
临床表现
-
症状多样性:
- 从无明显自觉不适到严重胸痛、晕厥乃至猝死均有报道,具体取决于所发心律失常种类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等因素。
-
体征特点:
- 心率快慢不一、脉搏短绌或消失、血压波动较大等均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问题。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