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心律失常Other specified Cardiac arrhythmia
编码BC9Y
关键词
索引词Cardiac arrhythmia、其他特指的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失常、异位心房起搏器、异位节律NOS、异位节律异常、异位节律紊乱、心脏异位搏动、心脏颤动,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肌纤维震颤NOS、心脏纤维颤动、心脏扑动,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冠状窦节律紊乱、结节性心律失常、结性心律、结节节律紊乱、心结性心律失常、游走性心房起博点、游走心律、交界性心律,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药物诱发心律失常
缩写其他特指心律失常
别名其他特定心律失常、其他明确的心律失常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PL13 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0
物质过量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2
在正确用药或剂量范围内与药物有关的损伤或伤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9
具有交互作用的药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1
用药频率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Y
其他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Z
未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3
药品不正确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0
用药途径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
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Y
其他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Z
未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2
用药时间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A
不适当地停止或中止用药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3
用药疗程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6
已知为变应原[过敏原]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1
剂量不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7
已知为病人禁忌使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8
过期或变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物质
PL0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PL0Z
在治疗中使用与损伤或损害有关的物质,未特指的PL0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Y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其他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Z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或矿物质PL01.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草药制剂或药方PL01.2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不可归类在他处的补充或传统药物其他特指的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其他特指的心律失常(BC9Y)是指那些不属于心脏旁道、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电池耗竭、室上性心律失常、未特指的心律失常、与遗传病相关的心律失常、心房过早除极、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和交界性过早除极等明确分类的心律失常类型。这类心律失常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异位心律失常、异位节律异常、冠状窦节律紊乱、结性心律失常以及药物诱发心律失常等多种情况。患者可经历多种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二、医学定义
从电生理学角度来看,正常的心脏节律是由窦房结自发产生的电信号控制的。当该信号生成或传导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其他特指的心律失常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 冲动形成障碍:包括起搏点功能异常,如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心动过缓。
- 冲动传导障碍:指心脏各部分之间电信号传递受阻,例如房内传导阻滞。
- 异位起搏点:指在心脏的非正常起搏点产生电信号,如心房、心室或其他部位的异位节律。
- 特殊类型的节律异常:包括冠状窦节律紊乱、结性心律失常等。
这些异常共同作用于心脏结构,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全身器官供血情况。
三、病因:病理解剖基础
-
结构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局部电活动改变。
- 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或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变均可干扰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 心脏瓣膜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晚期阶段,瓣膜损伤会影响心脏泵血效率及电稳定性。
-
电解质紊乱
- 血钾水平过高(高钾血症)或过低(低钾血症),以及其他电解质失衡(如钙、镁),均能显著影响心肌细胞膜稳定性,诱发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
四、病因:诱发因素与高风险状态
-
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 环境温度极端变化、情绪波动大、过度体力劳动或运动、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不良睡眠习惯、滥用酒精、烟草及兴奋剂(咖啡因)。
-
系统性疾病
- 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增加个体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
-
药物影响
-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钠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等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潜在诱因。
-
其他特殊状况
- 急性感染(特别是伴有发热的情况)、中毒事件(重金属、有机溶剂暴露)、中暑、溺水及触电事故等急性应激状态下亦容易激发心律失常发作。
参考文献:《内科学》、《心脏病学》、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相关文件、临床心血管病学研究报告等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