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内侧突然冒出个蓝紫色肿块,摸起来软软的有波动感,还疼?这可能是口腔里常见的“黏液腺囊肿”在搞事。这种良性病变多发生在20-40岁的人身上,典型表现就是下唇内侧或舌尖下面长个半透明的肿物,如果囊肿继发感染,疼得会更明显。
囊肿形成的双重机制
嘴唇黏膜下分布着很多小唾液腺,它们的分泌导管特别容易受外伤。比如总咬嘴唇的人,得这个病的风险就比别人高。常见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导管破裂型”——外伤把腺体导管弄破了,里面的黏液蛋白流出来堆积在一块;另一种是“阻塞潴留型”——分泌物排不出去,把腺体撑成了囊肿。戴的假牙不合适、长期摩擦嘴唇这些机械刺激,都会增加导管受伤的可能。囊肿还会跟着“外伤-愈合”的循环反复变大,越拖越麻烦。
需立即就医的警示信号
虽然大部分黏液腺囊肿都是良性的,但出现以下情况得赶紧去医院:肿块在72小时内一个劲变大;疼痛越来越厉害;局部起脓点或者发烧;影响正常吃饭、说话。临床数据显示,大概15%的病例会继发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局部蜂窝组织炎。医生一般通过触诊加穿刺检查来确诊——抽出来像蛋清一样的黏液,基本就能定了。要注意的是,有些口腔肿瘤早期表现和这个很像,得做病理检查才能区分开。
科学应对方案
发现唇部肿块后,得遵循“三不原则”:不挤压、不刺激、不拖延。家庭护理可以这么做:用40℃左右的温盐水漱口,一天3-4次;吃软质食物,避免刺激囊肿;用儿童软毛牙刷,减少对嘴唇的损伤。专业治疗方法有三种:手术切除是完整切掉囊肿和周边组织,复发率低于5%;激光治疗用CO₂激光精准消融,伤口只有1-2毫米;冷冻疗法用液氮快速冻结病灶,适合表浅的病变。术后护理要注意:治疗后2小时内别吃东西,24小时内别用漱口水,5天内别吃太热的食物。规范治疗后,复发率能控制在3%以下。
预防措施
日常预防可以从这些小事做起: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无意识咬到嘴唇;秋冬季节每2小时补涂润唇膏,保持嘴唇湿润;选圆头餐具,减少机械损伤;定期做口腔健康检查;发现0.5厘米以上的肿块及时就医。喜欢对抗性运动(比如篮球、拳击)的人,建议戴护齿套——研究证实,护齿套能让唇部外伤发生率降低78%。定期口腔检查要纳入年度健康计划,早发现潜在风险。
总的来说,黏液腺囊肿是口腔里常见的良性病变,只要早发现、早处理,一般都能很快恢复。平时多注意口腔习惯,减少外伤刺激,就能有效预防它。如果嘴唇内侧真的长了肿块,别自己瞎揉瞎挤,赶紧找口腔科医生看看,规范治疗才是最稳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