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牙是很常见的牙齿修复方法,不少人术后会遇到牙痛、牙龈红肿之类的情况。有研究显示,约12.7%的补牙患者会出现术后不适,其中3.2%需要专业医生处理。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风险,背后主要和三个病理过程有关。
感染为什么会发生?
细菌没清干净,诱发炎症
补牙时如果没完全刮除龋坏的牙体组织,补牙材料封闭后形成的无氧环境会促进细菌繁殖。研究发现,没清干净的腐坏牙组织里,每平方毫米都有大量致龋菌,封闭环境下72小时内就可能引发急性炎症。
牙髓受刺激,诱发疼痛
治疗中的打磨、钻牙等操作可能刺激牙髓组织,若备洞深度接近牙本质深层,牙髓炎发生率会明显升高。典型表现是放射性剧痛,晚上疼得更厉害是主要特征。
对补牙材料过敏
部分人会对牙科常用材料产生过敏反应,接触部位会出现红肿、发热、疼痛,严重时还会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率约5.3%。
术后不舒服,先做这几点
如果发现牙龈红肿或咬东西疼,赶紧采取以下措施:
- 冷敷缓解:每小时敷15分钟冰袋(或裹冰的毛巾),间歇性进行,能减慢局部代谢、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缓解肿痛。
- 用含漱液清洁:用抗菌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卫生,但连续使用别超过7天。
- 调整睡觉姿势:睡眠时把枕头垫高,靠重力减轻面部肿胀。
特别注意:别自己挤脓或热敷!面部“危险三角区”(嘴角到鼻根之间的区域)不当操作,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比如颅内感染)。
这些情况,必须马上找医生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及时就诊:
- 脸肿得张不开嘴(张口幅度小于3厘米);
- 一直跳着疼,影响吃饭、睡觉;
- 敲牙齿会很疼,还伴随松动;
- 体温超过38℃。
医生一般会这么处理:
- 清理病灶:去掉原来的补牙材料,让脓液流出;
- 封药杀菌:在牙洞内放抗菌制剂控制感染;
- 全身治疗:必要时需口服或输液用药(严格遵医嘱)。
做好这几点,预防术后感染
- 选对补牙材料:留意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刺激性、粘结性),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 术后严格护理:遵循医生的饮食禁忌(比如术后2小时内别吃东西,24小时内不用补的牙咬硬东西);
- 认真清洁口腔:用牙刷、牙线、冲牙器等专业工具,彻底清理牙缝、牙龈沟的污垢;
- 注意饮食:避免吃太硬、太黏、太甜的食物,减少对牙齿的机械刺激;
- 定期复查:按医生要求定时复查(比如3个月、6个月一次),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比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术后要更注意观察,一旦出现异常赶紧找医生。
补牙术后的异常症状可能是感染的信号,大家别忽视。出现疼、肿、发烧时,先按应急方法处理,若没缓解或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早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保护好牙齿才是对口腔健康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