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得了中耳炎会感觉耳朵发痒,这其实和中耳的炎症反应、分泌物堆积,以及感染扩散都有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耳朵痒的原因、该怎么一步步处理,还有日常怎么预防复发。
炎症反应会让耳朵痒
中耳炎引发的耳道瘙痒主要是局部炎症搞的鬼。当细菌或病毒感染中耳腔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因子,导致耳道里的毛细血管扩张、渗液变多。耳道皮肤本来就有很多感觉神经末梢,对这些化学刺激特别敏感。大概60%的患者会出现耳道皮肤又红又肿,还跟着痒的症状,这种反应和被蚊子咬后的局部过敏痒原理差不多。
分泌物堆着也会痒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物堆积的关键原因。正常情况下,咽鼓管每分钟会开放2-3次,帮中耳通气和引流分泌物,但如果因为炎症肿胀,或者黏液纤毛系统受损,中耳分泌物就会变成黏糊糊的胶状物质。这些带着黏蛋白和炎性细胞的分泌物持续刺激耳道皮肤,会破坏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屏障。而且潴留的分泌物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比正常值高8-10倍,这种慢性炎症刺激正是持续性瘙痒的重要诱因。
感染扩散会加重痒
炎症扩散有特定的解剖路径:一开始只局限在鼓膜内侧的黏膜,随后可能通过鼓膜穿孔处蔓延到外耳道皮肤。大概35%的急性中耳炎患者会出现外耳道继发感染,表现为耳廓软骨膜炎或耳后淋巴结肿大。这种“内源性感染”和外耳道疖肿的“外源性感染”本质不同,前者需要系统性的抗感染治疗。
一步步处理耳朵痒
出现耳部瘙痒症状时,要遵循阶梯化处理原则:
- 先在家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游泳时用防水的医用棉球防护;用4℃左右的冰袋间断敷贴耳周区域,每次不超过15分钟;绝对禁止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掏耳朵,避免机械刺激加重症状。 - 及时去门诊检查
医生会用耳镜评估鼓膜完整性和中耳积液情况;还会做分泌物培养,帮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 找专科医生做进阶治疗
医生会通过声导抗测试测量中耳压力,评估咽鼓管功能;必要时会采用咽鼓管吹张术(经鼻导管加压通气,改善中耳通气),或鼓膜切开术(为难治性病例清除黏稠分泌物)。
日常预防能降低复发风险
建立三级预防机制可以减少中耳炎复发:
- 一级预防(平时就注意)
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主动吞咽、咀嚼无糖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游泳后可以使用含异丙醇成分的耳干燥剂(鼓膜未穿孔者适用)。 - 二级预防(定期检查)
每6-12个月进行一次纯音测听,早期识别传导性听力损失;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减少咽鼓管黏膜刺激。 - 三级预防(慢性患者管理)
慢性中耳炎患者每3个月做一次耳内镜复查,监测鼓膜形态变化;可以学做瓦尔萨尔瓦动作(捏鼻鼓气法),改善咽鼓管功能。
如果持续性耳部瘙痒超过48小时,一定要及时到耳鼻咽喉科做专业评估。延误治疗可能会引起鼓室硬化、黏连性中耳炎等并发症,影响长期听力。现在医学已经有完善的中耳炎诊疗路径,规范治疗后,90%以上的患者能在10-14天内明显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