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但很多人对它的症状、治疗和预防存在误解。比如夜间肛痛不一定是直肠癌,肿瘤分化程度也不是判断预后的唯一标准,早识别预警信号、规范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对降低风险、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夜间肛痛未必是直肠癌
凌晨突然发作的肛门刺痛,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得了直肠癌”?其实大部分情况是肛周常见疾病引起的。急性肛裂会有刀割样疼痛;肛周脓肿除了疼痛还会伴随发热;痔疮如果脱出嵌顿,疼痛感会非常剧烈。而直肠癌早期症状很隐匿,典型表现是排便后总觉得没排干净,或大便带暗红色血,但疼痛感并不明显。只有当肿瘤侵犯到肛管或周围组织时,才可能出现持续性隐痛,这时需及时就医排查。
肿瘤分化程度的临床意义
直肠癌中最常见的是腺癌,占比超过75%。医生会根据癌细胞的成熟度,将其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及未分化四类。高分化腺癌的癌细胞更接近正常细胞,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腺癌的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差异大,恶性程度高,容易转移;中分化腺癌则介于两者之间。需要注意的是,病理报告中的分化程度仅是评估病情的指标之一,不能单独作为预后判断依据,还需结合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综合分析。
手术治疗的关键要素
手术仍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前医生会通过CT或MRI精准定位肿瘤位置,确保手术方案更准确。手术有两个核心原则:一是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切缘没有癌细胞(即“切缘阴性”);二是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一般来说,肿瘤下缘距离肛缘5cm以上时,保肛成功率较高;若低于5cm,可能需要进行永久性造口。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与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切缘是否有癌细胞密切相关。如今微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精度,但术后仍需定期复查肠镜及肿瘤标志物。
早期预警信号识别
直肠癌有五个明显的预警信号,需重点留意:①排便习惯改变,比如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②大便形态异常,如变细、表面带沟槽;③黏液脓血便;④腹部持续隐痛;⑤不明原因的消瘦。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局限性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0%-90%,但晚期伴转移者生存率会降至10%-20%。因此筛查很重要: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便潜血检测;有直肠癌家族史者,筛查年龄应提前至30岁。
预防策略与生活方式
预防直肠癌需从日常习惯综合干预。饮食上,每日摄入300g以上蔬菜,适量补充钙剂(研究显示可能降低患病风险);限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g。运动方面,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体重管理上,控制腰围在90cm以内(腹型肥胖会增加30%的患病风险)。有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及时切除癌前病变(如息肉),可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直肠癌虽然常见,但只要分清认知误区、早期识别信号、规范治疗,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平时多关注身体变化,定期筛查,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