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全球感染率最高的病原体之一,不同地区感染情况差异明显。我国成人感染率约40%-60%,而且特别容易在家庭里互相传染。这种细菌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长期在胃里“扎根”会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因子。
感染后的症状有哪些?
感染后的表现因人而异,主要分几类:
- 典型消化道症状:最常见的是上腹痛(78%的患者会出现)、餐后胀得慌(65%)、嗳气(52%)、反酸(47%),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6个月以上;
- 非特异性全身表现:约15%的人会没原因地乏力、体重下降或睡不好;
- 无症状携带:更隐蔽的是,40%-50%的感染者压根没感觉,都是体检时才发现;
- 并发症表现:如果发展成消化性溃疡,会有“节律性腹痛”(比如饥饿时疼、吃完缓解);要是得了胃MALT淋巴瘤,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贫血等问题。
幽门螺杆菌怎么传染?
通过分子分型研究,主要传播途径有4种:
- 经口-粪传播:喝了被污染的水会感染,社区里超过一半的病例都是这么来的;
- 口-口传播:一起用筷子、嚼碎食物喂孩子这些行为,会让家庭内传播风险翻3倍多;
- 胃-口逆向传播:有胃食管反流的人,口腔里检出幽门螺杆菌的概率达28%,说明反流可能把胃里的细菌带到口腔;
- 医源性传播:要是胃镜没规范消毒,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虽然概率只有0.03%,但也得警惕。
怎么查有没有感染?
不同检测方法适合不同情况:
- 呼气试验(碳13/14):不用插管,是无创检测的“金标准”,敏感度95%、特异度98%,平时筛查首选这个;
- 粪便抗原检测:小朋友或不能做呼气试验的人(比如孕妇),首选粪便抗原检测,准确率和呼气试验差不多;
- 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做胃镜时顺便做这个试验,当场就能出结果,阳性率达90%,还能直接看胃黏膜有没有病变;
- 血清抗体检测:抽血查抗体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没法区分是“现在正在感染”还是“以前感染过已经好全”。
感染了怎么治?
现在治疗遵循全球共识指南,关键是“规范”:
- 四联疗法:常用的是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
- 耐药应对:如果对某些抗生素耐药(比如克拉霉素),要根据当地的耐药数据换方案——比如当地克拉霉素耐药率超过15%,就优先选含氟喹诺酮的方案;
- 复查时机:治疗完不能马上查,得等4-8周再做无创检测(比如呼气试验),太早查可能出现“假阴性”(其实没治好,但结果显示阴性);
- 家庭防护:家里要分餐,孩子感染的话得调整饮食(比如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怎么预防?分“三级”
预防要覆盖所有人,重点是“全人群防护”:
- 初级预防(源头防):推广用公筷,家庭餐具定期用开水煮5分钟(100℃)消毒;
- 二级预防(早筛查):40岁以上的人每2年做一次呼气试验,早发现早处理;
- 三级预防(防恶化):根除治疗后,每1-2年查一次胃蛋白酶原,评估有没有癌变风险;
- 特殊人群防护:餐饮行业的人得每年做健康检查,平时要注意有没有胃痛、反酸这些症状,早报告。
常见误区要澄清
- 没症状不用急着治? 对——根据《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没症状、没并发症的人,先动态监测(比如定期查呼气试验),不用立刻治;
- 自然疗法能根除? 不能——有些植物提取物(比如大蒜素)在实验室里能抑菌,但临床研究证明,根本达不到“根除”的效果;
- 抗生素随便用? 不行——我国克拉霉素耐药率已经20%-30%了,治病得看当地的耐药情况,不能凭经验乱选抗生素。
总的来说,规范的四联疗法根除率能到85%-90%。如果消化不良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先做精准检测再定治疗方案。预防的核心是“家庭习惯”:用公筷、分餐、定期消毒餐具,把这些小事做好,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