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右耳突然刺痛的情况,这可能是外耳道疖肿发出的信号。作为耳道皮肤深层的化脓性感染,它常由挖耳受伤或耳道潮湿引起,早识别、规范处理能有效避免并发症。
疖肿形成的病理机制
外耳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是容易被感染的部位。如果用挖耳工具不小心弄伤耳道,像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细菌就可能乘虚而入。夏天天热,细菌繁殖速度快,要是耳道积水超过半小时,就成了细菌“繁殖基地”。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的人,因为局部抵抗力弱,感染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临床症状的分级表现
刚发病时是局部隐约钝痛,大概60%的人会误以为是耳屎堵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越来越厉害,吃饭、张嘴时还会扯着疼。典型表现是拉耳廓会更疼,疼的程度跟着脓肿成熟度变化。等脓肿破了,疼会突然减轻,但会流出带脓带血的分泌物。还有约30%的人会有点低烧,这是炎症波及全身的信号。
并发症风险预警
要是感染没及时控制,可能引发两种严重问题:一是扩散成弥漫性外耳道炎,耳朵里面肿得堵住,还特别闷;二是往周围蔓延导致耳周蜂窝织炎,耳周皮肤又红又肿又热又疼,严重的还会影响面部神经。2022年研究显示,拖延超过3天没治,全身感染的风险会高40%。
鉴别诊断要点
耳痛要和三种常见耳病区分开:中耳炎通常有感冒史,还会听不清声音;鼓膜炎是耳道深处发红,流清稀分泌物;神经性耳痛是一阵一阵的刺痛,耳朵里面没什么异常。如果疼了超过24小时还没好,或者听力变了,一定要尽快做耳内镜检查。
家庭护理与专业治疗
刚发病时要记住“三不”:别掏耳朵、别挤肿的地方、别自己滴药。局部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每次15分钟,每天3-4次。医生通常会推荐含氯己定的滴耳液控制感染,再用红外线照射帮忙吸收。要是形成脓肿,得让专科医生无菌切开排脓,别自己处理,不然会感染扩散。
预防策略实施要点
- 管好耳道环境:游泳戴硅胶耳塞防进水,洗澡后用无菌棉球轻轻擦外耳道,吹头发时吹风机离耳朵至少15厘米。
- 规范清洁习惯:用棉签只擦外耳道口1/3的地方,别用金属挖耳勺这类尖的东西,最好每半年做一次专业耳道检查。
- 提高免疫力:糖尿病患者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内,健康人每天吃100mg维生素C,能增强耳朵局部的免疫力。
总的来说,右耳突发刺痛可能是外耳道疖肿的提醒,只要我们留意症状变化、规范处理不适、做好日常预防,就能减少它带来的麻烦。平时多注意耳道卫生,别乱掏耳朵,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就能好好保护耳朵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