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看似只影响牙齿周围的牙周炎症,其实会在血常规报告里悄悄留下“线索”——这些细微的血液变化,正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能为健康预警提供重要提示。
白细胞:牙周炎症的“免疫哨兵”
白细胞就像身体里的“免疫哨兵”,平时负责巡逻防御。当牙周有慢性炎症时,这些“哨兵”会慢慢“集结”:早期慢性牙周炎阶段,白细胞计数通常还在正常范围(4.5-10×10⁹/L),但常靠近上限,就像发现小股“敌人”,哨兵们提高了警戒,却没进入全面动员;如果炎症加重成牙周脓肿,白细胞可能突破12×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超过75%——这就像遇到“硬仗”,连“预备役”(未完全成熟的中性粒细胞)都提前投入战场,血液里会出现“核左移”现象。
血常规正常≠牙周没问题,需结合其他指标
不过要注意,约30%的中度牙周炎患者,血常规可能完全正常——因为牙周炎症是“慢刀子割肉”,低强度但持续的刺激像温水煮青蛙,没触发身体明显的全身免疫反应。而且白细胞升高不一定就是牙周脓肿,有研究发现,28%的牙周脓肿患者其实是牙源性感染加呼吸道感染叠加导致的。因此得结合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其他炎症指标一起判断,毕竟血常规只能提示“有炎症”,没法定位“炎症源头”,就像听到火灾警报却不知道是厨房还是仓库着火,确诊还得靠牙周探诊、拍片等专科检查。
这些血液信号,提示该治牙周了
如果发现白细胞持续波动在8-10×10⁹/L(正常高值),同时牙龈容易出血,建议间隔2周复查血常规——这种“哨兵持续警戒”的状态,说明慢性炎症在慢慢消耗免疫力,得及时做牙周系统治疗。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超过6.0×10⁹/L,可能意味着有没控制住的感染灶。有研究追踪发现,做完牙周基础治疗后,78%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会下降15%-25%,足以证明治牙周能切实减轻全身炎症负担。如果出现牙周袋流脓、牙齿松动还发烧,同时白细胞超过12×10⁹/L,要警惕急性化脓性炎症,需结合症状评估治疗方案。
牙周炎症不只是“牙的事”,还关联全身健康
现代医学发现,慢性牙周炎的低度炎症可能通过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妊娠并发症等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定期查血常规,就像给全身炎症状态做“气象预报”——40岁以上人群如果体检发现白细胞总在正常高值(8-10×10⁹/L),最好去做个牙周筛查。有社区研究显示,把牙周炎控制率提高15%,相关人群的CRP(C反应蛋白)水平能下降22%,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总的来说,牙周问题从来不是“局部小事”,血常规里的细微变化藏着身体给我们的“健康提示”。关注这些“血液信号”,定期查血常规,及时处理牙周炎症,不仅能守住牙齿健康,还能降低全身疾病的风险,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