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龋齿引发牙髓炎症,出现牙痛、脸肿、怕冷热刺激等症状。以下这些临时缓解方法能帮着减轻不适,但要记住,这些方法只是“应急”,不能代替牙医的专业治疗。
第一步:规范口腔清洁——减少刺激
保持口腔干净是基础,用含氟牙膏按巴氏刷牙法刷牙,重点刷疼的那侧牙齿的咬合面和牙缝。吃完东西用淡盐水(就是0.9%生理盐水,和身体组织液渗透压差不多,不会刺激黏膜)漱口,漱口时头微微后仰、轻轻晃一晃,让盐水充分接触牙龈,每次含10秒左右,重复3次。别用太烫或太冰的水,不然会刺激牙髓,加重疼痛。
第二步:物理冷敷——减轻肿和疼
如果脸肿了,可以用间歇性冷敷:把冷敷包用毛巾裹好,敷在肿的部位,每次敷15-20分钟,歇10分钟再敷。这种间歇冷敷能调节局部血流,帮着炎症物质代谢。注意冷敷的温度别低于10℃,别直接贴皮肤,不然会冻伤。敷的时候半躺着,能减轻局部水肿。
第三步:疼痛缓解——遵医嘱用镇痛药物
如果疼痛已经影响吃饭、睡觉,建议先找药师或医生咨询,用适合的非处方镇痛药物。服药期间一定别喝酒,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要是吃了药感觉不舒服(比如胃疼、皮疹),得立刻停药,记下症状及时找医生。
危险信号识别——这些情况要立刻就医
当出现以下表现时,说明问题可能加重了,得尽快找牙医:
- 体温持续超过38.5℃,用了退热方法也没效果;
- 脸肿得张不开嘴;
- 吞咽时耳朵跟着放射性疼;
- 牙龈摸起来有波动感的肿包;
- 症状超过48小时都没好转。
医学知识拓展——避开这些认知误区
- 牙髓炎怎么认? 典型表现是“自己突然疼”,一阵一阵的,晚上更厉害,喝冷的热的会诱发剧痛;
- 冷敷不是越冷越好 适度降温能减慢局部代谢,减少炎症物质释放,但得控制时间(每次15-20分钟)和温度(不低于10℃),别冻着皮肤;
- 镇痛药物别乱选 不同药的作用原理不一样,得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比如有没有胃病、过敏)和医生建议,别自己随便组合着吃。
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方法都是临时缓解症状的,龋齿引发的牙髓炎会慢慢加重——比如从“偶尔疼”变成“一直疼”,甚至穿破牙髓影响牙根。等症状轻一点了,一定要及时去看牙医,做专业检查(比如拍牙片),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比如根管治疗)。平时预防可以用含抗菌成分的漱口水,但别连续用太久,避免破坏口腔菌群平衡。
说到底,临时缓解只是“缓兵之计”,彻底解决问题还得靠专业口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