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发展到中晚期,牙槽骨会被慢慢破坏,牙齿的“地基”不稳就会变松,这时候要不要拔牙,得综合看四个关键指标——牙齿松不松、牙槽骨吸收多少、有没有反复感染,还有会不会影响后续修复。
牙齿松动到什么程度要警惕?
健康牙齿本来就有一点生理性松动(大概0.2毫米,几乎感觉不到),但如果牙齿往前后、左右甚至上下都能明显晃动(也就是Ⅲ度松动),说明牙周组织的损伤已经很难逆转了。研究发现,这种松动超过6个月的牙,92%都会出现牙周膜变宽,用夹板固定的成功率还不到30%,保留下来的意义已经不大。
牙槽骨吸收多少会保不住牙?
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如果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超过6毫米,拍片子看到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2/3,牙齿的支撑力会丧失70%以上。这样的牙能留5年的只有15%,还容易把旁边的牙挤歪,导致咬合乱掉。反而及时拔掉再种牙,能更好恢复咀嚼功能。
反复发炎的牙为什么要拔?
如果一年犯3次以上牙周脓肿,或者治了之后还一直流脓的牙,可能成为全身炎症的“隐患”。美国牙周病协会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及时拔掉能降低80%的继发感染风险。而且这种牙往往牙周袋更深、牙龈附着也没了,常规治疗根本控制不住炎症。
哪些牙会影响后续修复?
有些牙虽然看起来还稳,但可能阻碍治疗——比如挡住牙齿矫正、影响种牙位置,或者导致咬合不平衡。这时候拔掉反而更有利于重建功能,比如用矫正牵引或种牙代替后,咀嚼效率能提高40%以上,咬合也会更稳。
拔牙前要先做这些尝试
拔牙不是“一拔了之”,得遵循循证原则:先做6-8周的基础治疗(比如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把牙周袋里的脏东西清干净);再看看能不能用矫正的方法把牙拉回来;最后用三维片子分析骨头缺损的形状。现在还有新的牙周再生材料,能帮部分牙“抢回”保留的机会,但得严格符合条件才行。
预防牙周病恶化的4个关键
- 换对刷牙方法:用巴氏刷牙法加电动牙刷,清洁效率能提高42%,比普通刷牙更能刷干净牙龈沟里的细菌。
- 认真清洁牙缝:每天用牙线加间隙刷,能清掉78%牙缝里的菌斑——这些地方是牙刷刷不到的“死角”。
- 定期找医生检查:每3-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早期干预的成本只有晚期治疗的20%,能避免越拖越严重。
- 调整咬合:如果有太尖的牙尖,找医生磨平一点,能减少咬合对牙周组织的创伤,避免“雪上加霜”。
当医生建议拔牙时,可以主动要一下拍的片子和检查数据看看,做到心里有数。现在口腔医学讲究“能留尽量留,该拔及时拔”,及时处理坏牙,能给后面修牙、种牙留好条件。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定期做口腔检查、认真维护牙周——早预防、早治疗,才能避免走到“要拔牙”这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