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出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口腔问题,其实这是牙龈在发炎,主要和牙菌斑里的致病菌异常活跃有关。接下来我们从炎症机制、急性期处理、手术指征、复发预防和就诊时机这几个方面,给大家讲清楚怎么应对。
炎症发生机制
牙龈发炎的核心原因,是牙菌斑中的致病菌“兴风作浪”。像牙龈卟啉单胞菌这类关键细菌,会释放脂多糖等代谢产物,激活身体的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会放出炎症因子,导致牙龈部位血管扩张、组织渗液,于是出现红肿、出血的典型症状。如果不及时干预,炎症还会往深层发展,形成牙周袋——也就是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变深,里面更容易藏细菌,进而造成结构性损害。
急性期处理方案
物理缓解措施
刚发炎时,先试试简单的物理方法缓解。比如间歇冷敷:用密封袋装冷水敷在肿胀的牙龈对应面部,每次15分钟,歇5分钟再敷,连续做3-4次,能减轻红肿和疼痛。再用37℃左右的温盐水漱口(让盐水在嘴里来回流动,像用脸颊肌肉推动一样),通过机械冲刷清除松动的菌斑,每天做4-5次就行。
药物治疗原则
如果需要抗菌辅助,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若炎症较重需口服药,要遵循“阶梯治疗”原则——先控制症状,必要时再用抗生素,且用药时间别超过3天(72小时),避免菌群失调或产生耐药性。
手术治疗指征
要是保守治疗(比如漱口、用药)没用,还出现牙周袋积脓的情况,就得做牙周引流手术。现在的微创技术会用半导体激光辅助清创,既能清除坏死组织,又能保留连接牙齿和牙槽骨的牙周膜结构,对牙齿伤害更小。术后用臭氧冲洗,能有效降低感染复发率,比传统方法效果更好。
复发预防体系
要想不让炎症反复,得做好这5件事:
- 正确刷牙:用声波震动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牙刷毛斜45度刷牙龈与牙齿交界处),重点清洁龈沟(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每天2次,每次2分钟。
- 可视化清洁:每周用1次菌斑显示剂(能把没刷掉的菌斑染成颜色),对着镜子找“染色区”,针对性清理清洁盲区。
- 调整饮食: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利用食物的自洁作用减少菌斑附着。
- 促进唾液分泌: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增强口腔天然防御能力(唾液里有抗菌物质)。
- 定期检查:每6个月做一次牙周探诊,早期发现炎症活动迹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期。
就诊决策标准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 症状持续超过72小时没缓解;
- 每天出血超过1茶匙(约10ml,比如刷牙时牙刷全是血、咬苹果留明显血印);
- 牙齿异常松动或咬东西时不舒服;
- 面部肿得不对称;
- 伴随发热且体温超过38℃。
现在有精准评估牙周风险的技术(比如查唾液里的生物标志物),能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建议40岁以上的人把牙周检查纳入年度体检——研究证实,牙周健康和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疾病有显著相关性,管好口腔也是在管全身健康。
总的来说,牙龈炎症要“早发现、早干预”:急性期用物理方法缓解,必要时找医生做药物或手术治疗;平时坚持正确刷牙、调整饮食、定期检查,才能保持牙周健康,避免炎症复发。记住,牙周健康是口腔健康的基础,别等问题严重了才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