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牙龈渗血、照镜子发现牙龈肿得像泡发的面包——这些平时常遇到的情况,可能是牙周炎在敲警钟。作为影响全球一半成年人的慢性炎症,牙周炎可不只是牙龈肿痛那么简单。研究发现,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会通过血液循环“牵连”全身,和心血管病、糖尿病这些全身疾病互相影响——比如牙周炎没控制好,可能让糖尿病更难管;反过来,糖尿病患者也更容易得严重的牙周炎。
牙周炎是怎么“找上门”的?
当牙齿边上的牙菌斑(就是牙齿上黏糊糊的细菌膜)堆了超过24小时,口腔里的细菌就开始“搞事情”了。这些坏细菌分泌的毒素会刺激牙龈,让牙龈里的血管变多,慢慢在牙龈和牙齿之间形成“假口袋”(假性牙袋)。随着炎症越来越重,牙周的支撑组织(比如牙槽骨、牙周膜)会一点点被破坏:牙槽骨吸收(骨头变少)、牙龈和牙齿之间的口袋越来越深(牙周袋加深)。有数据说,超过60%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和牙齿连接的问题,但很多人直到牙齿明显松动了才去看医生。
早发现:牙周炎的“隐藏信号”
牙周炎的早期症状很“低调”:早上刷牙牙龈出血,但几乎不疼;牙缝慢慢变大,老塞食物;还有持续的口臭,连说话都尴尬。等出现牙齿咬东西不舒服、喝冷热水敏感的时候,说明炎症已经深入到牙周深层了。要注意的是,牙周炎的发展有时候像“跳步”——可能几周内突然变严重,比如长出急性牙周脓肿,肿得厉害还一跳一跳地疼,这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治牙周炎:医生会怎么帮你?
现在治牙周炎有分步骤的方案:第一步是“机械清理”——医生用专业工具洗牙(洁治),还会深入牙龈下面,把藏在那里的牙石和菌斑刮干净(龈下刮治);第二步是局部用药,用慢慢释放药效的抗菌药物,巩固清洁的效果;最后是“维护期”——定期找医生检查牙周健康。根据欧洲牙周病学联合会的建议,治疗后每3-4个月做一次牙周维护,能把复发率降低58%。
自己在家怎么护牙周?
做好家庭护理,得用对工具:
- 电动牙刷:选圆头软毛的,用巴氏刷牙法(刷毛斜45度对着牙龈,小范围轻轻刷),每天2次,每次2分钟——别太用力,不然会刷伤牙龈。
- 牙间清洁:牙缝变大的人,一定要用牙线、牙间隙刷这些工具——普通牙刷刷不到牙缝里的菌斑,这些“小工具”能搞定。
- 冲牙器:水压调到50-90psi(大概像温柔的水流,不会冲伤牙龈),配合抗菌漱口水用,能把牙龈沟里的脏东西冲出来。
- 菌斑自查:每周用一次菌斑检测剂(涂在牙齿上,没刷干净的地方会染色),能直观看到哪里没刷到位,赶紧补上。
这些习惯会“喂肥”牙周炎
吃太多糖:会让牙菌斑长得更快,就像给细菌“喂零食”; 喝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釉质(牙齿外面的“保护层”),让细菌更容易附着; 抽烟:抽烟的人得牙周炎的概率是不抽烟的3倍,而且就算治了,恢复得也比不抽烟的人慢; 压力大:压力大的时候,口水分泌变少,口腔自己清洁的能力下降,容易突然发作牙龈肿、疼的急性症状。
预防牙周炎:现在有“精准方法”
最近几年,牙周预防越来越“精准”了——比如通过检测口腔里的细菌种类,能提前知道你会不会得牙周炎;还有益生菌产品,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能“压制”坏细菌,不让它们在口腔里“安家”。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早检查”:建议每年做1-2次牙周健康评估,比等牙齿松动了再治,省钱又少遭罪。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牙周
糖尿病患者:得把血糖控制好,不然高血糖会让牙周组织破坏得更厉害; 孕妇:怀孕后雌激素变多,牙龈对菌斑更敏感,容易肿、出血,建议怀孕前先做牙周检查,把问题解决了再怀; 戴牙套的人:牙套周围容易堆菌斑,得用水牙线、正畸牙刷这些专用工具,每天仔细清理——不然轻则牙龈肿,重则导致牙齿松动。
牙周炎不是“小毛病”,它不仅会让你牙疼、掉牙,还可能连累心脏、血糖。但好在它“可防可治”:平时认真刷牙、用对工具,定期找医生检查,就能把牙周炎“挡在门外”;就算得了,早治疗也能阻止它变严重。说到底,牙齿是我们一辈子的“吃饭家伙”,好好护牙周,就是护着自己的生活质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