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牙面长斑块或有缺损,其实是口腔在给我们“发信号”。学会读懂这些信号,能帮我们早发现问题,避免小毛病拖成大麻烦。下面教大家几个简单方法,快速识别牙齿的“异常信号”,再说说科学应对的关键。
第一招:从痛感判断龋齿“坏到哪一步”
牙齿的疼法藏着“坏牙程度表”。浅龋就像牙齿的“表层小伤口”,医生用探针检查时,能摸到牙齿表面有粗糙感或浅浅的小坑,这时候可能没什么明显感觉。如果喝冷水会酸胀,吃酸甜食物时觉得牙龈或牙齿“发紧”,说明龋坏已经到中龋了——坏到牙本质浅层了。
深龋的疼更“直接”:食物残渣塞进牙缝会胀疼,喝冰饮、吃热饭会引发剧烈疼痛,但刺激一去掉,疼很快就能缓解,也不会半夜无缘无故疼起来。要是没碰到任何刺激,牙齿突然抽着疼,尤其是躺着的时候疼得更厉害,就得警惕牙髓炎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烂牙”,而是牙髓发炎了。
第二招:分清“真牙髓炎”和“假牙髓炎”
很多人把深龋疼当成牙髓炎,其实两者的疼法不一样。慢性牙髓炎最典型的是“自发性疼痛”——比如正工作呢,牙齿突然疼起来,或者半夜疼得醒过来,这是它的“标志性表现”;深龋则只有碰到刺激才会疼,比如喝冷水、吃甜的,而且疼的时间很短,刺激一停就不疼了。
医生常用“冷热测试”帮你区分:用低温的东西(比如冰棒)碰牙面,慢性牙髓炎会引发“放射状”的剧痛,甚至半张脸都跟着疼;深龋只是牙齿局部疼,刺激一停,不舒服很快就消失了。这个测试得让医生来做,自己试容易弄错,反而耽误事。
第三招:看牙面“破绽”,辨清两种常见牙问题
氟牙症和釉质发育不全都会让牙面变丑,但样子不一样。氟牙症是因为小时候摄入了过量的氟(比如生活在高氟地区),牙面上会出现白垩色的、像云雾一样的斑块,边界模模糊糊的,通常整口牙都可能有;釉质发育不全是牙胚发育时出了问题,牙面上有点状或沟状的小缺损,边缘很清楚、尖锐,而且和牙齿的生长线完全对得上,一般只出现在一两颗牙或旁边几颗牙上。
自己可以简单自测:用舌尖轻刮牙面,氟牙症会有“片状脱屑”的感觉,就像牙面掉了一层薄皮;釉质发育不全则是“点状粗糙”,像牙面上粘了小沙子。要注意,这两种情况都容易“继发龋齿”——也就是更爱烂牙,所以发现异常一定要尽早去医院。
科学应对:牙痛别硬扛,这几点要记牢
牙痛的时候,先记住“三不要”:不要自己吃止痛药(会掩盖症状,让医生没法准确判断),不要用疼的那侧吃太凉、太热的东西(会加重牙髓刺激),不要用牙签、指甲之类的硬东西戳牙缝(可能戳伤牙龈或把牙洞弄更大)。日常护理要选软毛牙刷,配合抗敏感牙膏,吃完东西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看医生的时候,要把“疼的细节”说清楚:比如疼了多久?是抽着疼还是胀疼?喝冷水会加重吗?有没有半夜疼醒?配合医生做X线、冷热测试这些检查,才能明确到底是龋齿、牙髓炎还是其他问题。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方案——比如浅龋补一补就行,深龋可能要垫底补牙,牙髓炎得做根管治疗。就算暂时不疼了,也得把治疗做完——不然可能发展成根尖周炎,导致脸肿、发烧,更遭罪。
总之,牙齿的“小信号”从来不是“小事”。不管是牙痛还是牙面有异常,别硬扛、别乱试偏方,及时找专业医生明确原因,配合完成整个治疗流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毕竟,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门户”,早重视、早处理,才能少遭罪、更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