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缺损是很常见的口腔问题,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有研究发现,差不多45%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体硬组织损伤,早找到原因、早干预特别重要。
牙齿损伤的三大主要诱因
- 不当刷牙导致的机械性损伤
横向拉锯式刷牙会给牙颈部带来额外压力,慢慢形成“楔形缺损”——就是牙脖子那里缺了一块三角形的小坑。有调查显示,30%-40%的成年人都有这种问题,尤其容易出现在尖牙(虎牙)和前磨牙(虎牙后面的牙齿)区域。如果用了硬毛、刷头太大的牙刷,损伤会更厉害。 - 饮食因素引发的化学侵蚀
酸性物质对牙釉质的伤害是慢慢积累的。当口腔环境pH值低于5.5时,牙齿表面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牙釉质的主要成分)会开始溶解,牙釉质就会变软。经常喝含糖饮料、碳酸饮品的人,釉质脱矿(牙釉质流失)的风险会比别人高2.3倍。另外,冷热饮交替喝(比如刚喝冰可乐又喝热奶茶),会加剧牙齿细小裂纹的形成。 - 外力导致的急性创伤
意外撞牙或者咬到硬东西,是年轻人牙体缺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运动时没戴护齿套的人,牙折的概率是戴了的3.2倍。还有一种“隐裂纹”,早期没什么明显症状,但可能在几个月内发展成明显的缺损。
牙体缺损的临床演变路径
如果不管牙体缺损,可能会引发一连串问题:缺损深度超过1.5mm时,牙本质(牙齿内层)暴露,出现冷热敏感的概率会增加70%;如果是牙齿相邻面缺损,容易藏细菌,旁边牙齿蛀牙的风险会上升40%;前牙缺损超过3mm的话,85%的人会觉得咀嚼受影响。严重的还会伤到牙髓(牙神经),需要做根管治疗。
急性期处理原则
发现牙体缺损后,先做这几点应急处理:
- 用无菌纱布清洁创面,再用临时充填材料把缺损堵上;
- 用含钾离子或氟化物的脱敏产品缓解牙本质敏感;
- 避免用受伤的那侧嚼东西,饮食温度控制在15-55℃之间,太凉太热都不行。
修复治疗方案选择
现代牙科修复有不同的分级方法,根据缺损情况选:
- 直接修复:适用于缺损直径≤2mm的情况,用微混合型复合树脂做光固化修复,一次就诊就能完成;
- 间接修复:针对前牙影响美观的缺损,可制作超薄瓷贴面(厚度0.3-0.7mm),需要2次就诊,间隔2周;
- 冠修复:如果剩余牙体不够结实,就做全瓷冠或金属烤瓷冠,需要磨掉1.2-1.5mm的牙体组织。
近年研究显示,含生物活性玻璃的修复材料能让术后牙本质小管封闭率提高18%,但得符合条件才能用。
长期防护策略
建立系统的防护习惯能降低复发风险:
- 改良刷牙方式:用改良Bass法(牙刷放在牙龈与牙齿交界处,小幅度水平颤动),电动牙刷选软毛刷头,震动频率建议30000-40000次/分钟;
- 饮食管理:吃了酸性食物(比如橘子、醋)后,等30分钟再刷牙;每天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的10%以下;
- 定期监测:每6个月做一次牙科检查,用数字化口内扫描能早期发现0.5mm的微小缺损;
- 防护装备:夜磨牙患者定制软质咬合垫,运动时戴聚碳酸酯材质的护齿套;
- 敏感管理:出现冷热刺激痛时,先试试含硝酸钾的抗敏感牙膏,要是持续不舒服赶紧复诊。
特殊护理要点
- 牙刷选择:选刷毛直径≤0.15mm的软毛牙刷,刷头长度能覆盖1-2颗牙冠就行;
- 再矿化注意:唾液中钙磷浓度比值(Ca/P=1.67)有利于牙釉质再矿化(让牙釉质重新变硬),口干症患者要多用人造唾液;
- 温度阈值:牙髓能承受的温度极限是10-65℃,超过这个范围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牙髓炎。
总的来说,牙体缺损虽然常见,但只要早识别诱因、及时处理,再做好日常防护,就能有效减少它带来的困扰。平时多注意刷牙方式、控制饮食、定期看牙医,有问题及时找专业医生,就能好好保护牙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