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要不要做手术,得结合症状严重程度和影像学检查(比如MRI、CT)的结果综合判断。
哪些情况要考虑手术呢?如果出现持续性的下肢放射痛、走不到100米就必须停下休息的间歇性跛行,或者腿上力气明显变小这些典型症状,手术的有效率能达到80%以上;如果还伴随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这类警示信号,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评估手术的必要性。
关于手术风险,大家常存在三个误区:第一,怕神经损伤——其实现在有术中神经监测技术,传统开放手术的神经损伤风险本来是3%-5%,用了监测后能降到1%以下;第二,怕复发——只要术后规范康复,5年复发率大概15%,比保守治疗的30%低很多;第三,怕麻醉风险——现在麻醉评估体系很完善,60岁以下患者的麻醉风险不到0.1%。要提醒的是,手术决策不是看年龄多大、得病多久,而是要看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现在的手术已经进入精准微创时代,主要有几种方案:经皮内镜减压术只用一个7毫米的小通道,就能把压迫神经的部位松开,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住院只要3-5天;动态固定技术用不融合的器械来稳定脊柱,还能保留大约60%的活动度,适合同时合并椎间盘病变的患者;智能导航辅助系统通过三维成像引导打钉子,置钉精度能达到95%以上,大大降低手术中不小心损伤的风险。
术后管理直接影响效果,要按三个阶段来康复:急性期(术后0-2周),要做踝泵运动(就像脚踝踩刹车一样上下动)预防血栓,戴支具慢慢练习站立,用阶梯式的方法控制疼痛;亚急性期(3-6周),可以开始练核心肌群,逐渐过渡到游泳、椭圆机这类低冲击的运动,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按每公斤体重1.5克来算(比如50公斤体重就吃75克蛋白质);恢复期(7-12周),要做运动控制训练,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一般建议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还要定期做康复评估调整方案。
手术成功后,长期防护也不能少:要遵守“20-20-20”姿势法则——每坐20分钟,起来活动20秒,保持腰椎有20度的前凸(也就是腰稍微往前挺一点);推荐游泳、普拉提这类低负荷的运动;BMI要控制在18.5-24.9之间;搬重物的时候别弯腰,要蹲下去用腿的力气起来;每天补充800IU的维生素D和1000mg的钙剂;术后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功能评分(比如JOA评分),如果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比如腿麻、无力加重),要及时复查MRI。
总的来说,腰椎管狭窄的手术决策要科学,既要看症状又要看影像;手术后的规范康复和长期的生活习惯调整,同样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