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龋齿疼痛莫轻视,三阶防护体系守护口腔健康

健康科普 / 防患于未然2025-11-15 08:18:01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77字
系统解析牙根部龋齿发生机制与临床分级,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构建从日常护理到专业治疗的全流程防护方案,重点阐述冷热敏感期干预策略及现代口腔诊疗技术应用,为30岁以上人群提供可操作的牙齿健康管理方案
龋齿预防牙根龋齿根管治疗冷热敏感口腔菌群牙齿修复窝沟封闭氟化物应用饮食管理定期洁牙
牙根龋齿疼痛莫轻视,三阶防护体系守护口腔健康

牙根龋是成年人高发的牙病,它藏得深、进展快,很多人发现时已经烂到牙本质甚至牙神经,不仅疼得难受,还可能导致掉牙。其实只要早了解、早预防、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牙根龋的危害。

牙根龋是怎么来的?哪些情况要警惕?

牙根龋的发生主要和口腔菌群失衡有关——变形链球菌这类“坏细菌”吃了糖后会产生酸性物质,慢慢溶解牙釉质里的钙磷成分。它还有个“隐蔽”特点:表面牙釉质看着完好,底下可能已经烂了个大洞,所以约40%的人就诊时,病变已到牙本质中层甚至深层。

从临床看,下排后面牙齿的远中面(靠近喉咙那侧)、牙龈萎缩后暴露的牙根面,都是牙根龋的高发部位。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全景口腔检查,尤其牙齿碰到冷热就敏感时,一定要让医生用探针仔细查——说不定底下藏着“烂洞”。

牙齿疼得不一样,说明烂的深度不一样

牙根龋的疼痛方式能反映病变深度:

  • 初期信号:碰到冷热酸甜短暂敏感,刺激停了马上不疼;
  • 进展提示:疼的时间变长,比如喝冷水后疼半分钟才好,还可能塞牙时疼;
  • 警惕信号:没刺激也突然疼(自发性钝痛)、晚上疼得更厉害,或冷热刺激加重疼痛——这说明伤到牙神经了;
  • 紧急情况:疼得像放射性扩散(一颗牙疼牵连半脸疼)、咬东西也疼,可能引发根尖周炎症了。

要注意:糖尿病或免疫力低的人,可能疼的感觉不明显,得结合拍片子才能确诊。

做好三级防护,帮你挡住牙根龋

对付牙根龋,“防大于治”,分三级防护:

基础防护:日常做好4点,减少细菌伤害

  1. 好好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对着牙龈沟,小幅度水平震颤),选震动频率合适的电动牙刷,重点刷牙龈沟和牙根面;
  2. 用对牙膏:每天用含氟量1450ppm的牙膏(包装标有“含氟”和浓度),晚上刷完牙2小时内别吃东西——让氟在牙齿表面多停留;
  3. 控制饮食:少喝甜饮料、少吃黏牙零食(如奶糖、蛋糕),选坚果、奶酪这类“低致龋”零食——不会让细菌大量产酸;
  4. 辅助清洁:每周用菌斑显示剂(没刷干净的细菌会被染红)检查效果,牙缝大的用牙间刷清理——别让细菌藏在缝里。

进阶防护:找医生做“精准预防”

  • 窝沟封闭:青少年恒磨牙(后面的大牙)刚长出来2年内做——把牙齿深窝沟填上,挡住细菌;
  • 再矿化治疗:牙齿表面有“白垩斑”(早期脱矿的白斑),用含CPP-ACP的护齿剂修复——帮牙齿重新“补”钙磷;
  • 唾液检测:测唾液缓冲能力——如果唾液不能快速中和酸,得龋病风险更高,需制定个性化方案;
  • 激光监测:用定量光导透射技术(QLF)早期发现隐藏烂牙——不用等烂到表面,就能找到“底下的洞”,早处理更简单。

专业治疗:烂到不同深度,选对方法

如果已经烂牙,根据深度选方案:

  • 浅中龋(烂得浅):用复合树脂直接补上,邻面龋(牙齿相邻面)注意“片切预备”——尽量少磨牙;
  • 深龋(快到牙神经):医生分次去腐(第一次去一部分,等牙髓适应再去剩下的),用间接盖髓术保护牙神经——保留牙神经活力;
  • 牙髓治疗(伤到牙神经):做根管治疗——用镍钛器械清干净根管里的感染物,再用超声荡洗冲彻底,提高成功率;
  • 修复重建:残根残冠别着急拔,用纤维增强树脂桩核或全瓷冠修复——让牙齿“重生”继续用。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根管治疗的5年成功率达85%-95%,显微技术能让治疗更精准。

治完牙别忘维护,才能用更久

治完牙不是“结束”,这些维护要做好:

  • 短期注意:治完2小时内别吃东西(让材料凝固),48小时内别咬硬东西(如坚果、骨头)——避免修复体裂开;
  • 调整咬合:让医生调磨“早接触点”(咬的时候先碰到的地方),让牙齿受力均匀,减少牙周负担;
  • 补充营养:多吃含钙、磷、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鸡蛋、深绿蔬菜)——帮牙齿修复,增强牙体组织;
  • 定期复查:治完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都要查——医生用探针检查修复体有没有松动,拍片子看里面有没有复发。

特殊人群要注意:

  • 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以下——血糖高会影响愈合;
  • 口干症患者:多用人工唾液——唾液少了细菌易繁殖,得加强防龋;
  • 夜磨牙者:戴咬合垫——别把修复的牙磨坏,延长寿命。

总之,牙根龋的关键在“早”——早预防(日常刷牙、用含氟牙膏、定期检查)、早发现(牙齿敏感、疼痛及时就医)、早治疗(别等烂到牙神经)。只要重视防护、配合治疗、做好维护,大部分牙根龋都能控制住,让牙齿陪你更久。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