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腔里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神经末梢,一旦发生炎症,会引发剧烈疼痛。由于牙髓被坚硬的牙体组织紧紧包裹,炎症导致的组织肿胀无法向外释放压力,所以疼痛往往会“扩散”——患者常描述为要么持续钝痛,要么阵发性剧痛,而且晚上躺着的时候症状更容易加重。
为啥会得牙髓炎?
细菌怎么钻进去的?
龋齿如果烂到牙本质深层,细菌会通过牙本质小管“钻”进牙髓。临床数据显示,当龋洞深度超过牙本质层的2/3时,牙髓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还有隐裂牙,牙齿上的微小裂缝也是细菌入侵的“通道”,这种情况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而耽误治疗。
治疗操作也可能有影响?
补牙时用的某些材料可能刺激牙髓。比如树脂类充填材料固化时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如果含酚类消毒剂使用不当,也可能损伤牙髓。建议选择生物相容性更好的垫底材料。
物理刺激也会伤牙髓?
咬硬东西的冲击力可能导致牙髓血液循环出问题;正畸治疗时如果矫治力太大,可能损伤牙周组织;磨牙备牙时高速切割产生的热量,也会影响牙髓的活性。
疼得厉害时先这么办
如果突然剧烈疼痛,可以试试冷热交替敷:用冰袋敷患侧面部15分钟,间隔10分钟后换热敷,交替做3个循环。用稀释的丁香油溶液含漱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要注意别用太频繁。
现在根管治疗会用显微设备辅助,能更彻底地清除感染组织;新型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材料的应用,也让治疗效果更好。做完根管治疗后一定要及时做牙冠,降低牙齿劈裂的风险。
平时怎么预防?
做好日常口腔护理:
- 用改良Bass刷牙法,配合软毛牙刷,别太用力;
- 选含氟牙膏(建议氟离子浓度1450ppm),每天刷两次;
- 吃完饭后用0.12%氯己定漱口水清洁口腔;
- 定期查咬合,有异常的咬合接触点及时调整;
- 后牙的窝沟封闭剂要定期复查,每18-24个月维护一次。
有这些症状赶紧就诊:
- 疼痛扩散到太阳穴或耳朵后面;
- 牙龈或脸肿了一块;
- 咬东西时疼痛加剧;
- 牙齿敏感超过10秒;
- 晚上疼得更频繁。
特殊人群要更注意:糖尿病患者的牙髓炎进展更快,一定要重视早期干预;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年1-2次)能早发现潜在问题,避免拖成大病。
总之,牙髓炎的关键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平时把口腔护理做到位,有不舒服及时找医生,才能避免疼得“要命”的情况,也能保住牙齿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