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缺牙修复的效果。有临床数据显示,35岁以上的人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所以选什么样的修复方案,得专业医生评估才行。
牙槽骨吸收的分级评估
临床会把牙槽骨吸收分成三个等级:轻度(吸收不到1/3)、中度(吸收1/3到2/3之间)、重度(吸收超过2/3)。现在用锥形束CT扫描能精准测骨量,还能做三维影像重建,连毫米级的变化都能看清,给后面治疗提供准确数据。
个性化修复方案选择
轻度吸收的患者,选传统修复方式就行,比如活动假牙或者固定义齿;中度吸收的话,得先做骨增量手术,用骨移植材料补点骨量再修复;重度吸收可以选All-on-4种植技术,用4颗种植体就能支撑整排假牙。规范治疗的话,种植牙成功率能到85%以上。
术前准备关键步骤
术前要做好这几步:第一是影像学检查,用全景CT扫出三维牙槽骨模型,看看骨量够不够、结构有没有问题;第二是牙周基础治疗,把牙石、菌斑清干净,控制炎症;第三是调整咬合,用咬蜡的方法记录合适的咬合关系,避免修复体用的时候磨损太快。
术后维护要点
术后维护要注意这些:用软毛牙刷加巴氏刷牙法清洁种植体周围;晚上戴护齿垫,防止磨牙磨坏种植体;定期复查,每6到12个月查一次种植体稳不稳;别啃硬东西,减少对种植体的压力。
前沿技术进展
最近几年生物材料发展很快,新的骨替代材料能帮着骨组织再生;还有数字化导板技术,能把种植体植入的角度误差控制在1度以内,手术更准了。这些新技术让以前没法治的病例现在也有机会治了。
预防性护理建议
预防牙槽骨吸收可以这么做:选震动频率20000到40000次/分钟的电动牙刷;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每周用不超过3次;缺牙后6个月内赶紧修复,能减少旁边牙齿歪的风险;吃饭用两边交替嚼,分散咬合压力。
现在做口腔修复讲究多学科配合,会用到骨增量、种植、咬合重建这些方法。虽然牙槽骨吸收没法逆转,但通过系统治疗能恢复口腔功能。建议大家定期做专业检查,早发现早干预骨吸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