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生活中常见的“身体警报”,但不少人初期会误判原因——有数据显示,约60%的胸痛患者一开始会搞错问题出在哪儿。其实,胸痛涉及心脏、胸壁、呼吸等多个系统,学会分辨“为什么痛”,才能及时应对。
先警惕“心脏闹的痛”——心源性胸痛
心源性胸痛主要是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有几个典型特征:
- 诱因明确:比如爬楼梯、搬重物等体力活动,或生气、紧张等情绪波动时容易发作;
- 疼痛会“串”:典型的会向左胳膊、下巴颏儿甚至后背放射;
- 歇会儿能缓解:停下来休息,或用医生开的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的药),疼痛能减轻。
40岁以上的人要特别注意:如果一干活就胸痛(比如快走几步就痛),发生心绞痛、急性心梗这类严重问题的风险会升高。这类高危人群最好定期做心电图,有需要时再做冠脉CT或造影,看看心脏血管有没有堵塞。
不是心脏的问题?这些情况也会痛
约三分之一的胸痛来自胸壁或其他系统,比如:
- 胸壁问题:按哪儿哪儿痛——肋软骨炎会在胸骨旁第2、3根肋骨处有明确压痛点;呼吸跟着痛——胸膜炎的痛会随吸气、呼气加重;躺下来更痛——反流性食管炎的痛,躺着时胃酸反流更厉害,症状更明显。
- 呼吸问题:瘦高个儿要注意——自发性气胸常突然发作,胸痛伴喘不上气;发烧咳嗽加胸痛——肺炎除了胸痛,还会发烧、咳嗽有痰;越动越闷——肺动脉高压的痛,会随活动量增加,胸闷越来越严重。
胸痛分“危险等级”,学会看信号
胸痛的危险程度不一样,学会分辨能救命:
- 高危!立刻打120: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还伴着出冷汗、心慌、头晕、恶心等症状,可能是急性心梗,必须马上急救;
- 中危!赶紧去医院:比如之前偶尔痛,现在发作频率变高(从每周1次到每天1次),或疼痛时间变长(从5分钟到15分钟);
- 低危:偶尔刺痛一下,且能找到明确压痛点,一般问题不大,但频繁发作也要查。
糖尿病患者要留心“不典型信号”:可能不表现为胸痛,而是乏力、恶心、呕吐——这其实也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千万别忽视。
胸痛发作别慌,按这几步做
胸痛发作时乱处理可能更危险,正确做法是:
- 立刻停、马上呼:胸痛超过10分钟不缓解,赶紧叫救护车或让家人送医,别硬撑;
- 别乱吃药:非专业人员不要自行吃止痛药或其他药物,以免掩盖症状;
- 先别动:赶紧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活动(比如走路、爬楼)加重心脏负担。
高危人群平时可定期做心脏检查:比如动态心电图(测24小时心电变化,捕捉发作时的异常)、运动平板试验(监测运动时的心脏反应)——如果做试验时出现胸痛,要立刻终止。
想远离胸痛?这些习惯要坚持
不管哪种原因的胸痛,日常预防都很重要:
- 吃对饭: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坚果、橄榄油),少吃油炸、高盐、高糖食物;
- 动起来: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增强心脏功能;
- 调情绪:压力大时试试正念冥想、深呼吸,避免长期紧张焦虑;
- 防温差:温度变化超过10℃(比如突然降温)时,心血管风险会升高,出门选温度适宜的时段(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注意添减衣服。
胸痛是身体的“紧急信号”,关键是“早识别、早处理”——学会分辨特征,高危情况立刻打120;日常做好饮食、运动、情绪管理,才能减少胸痛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