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不适是大家常遇到的问题,有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出现胃部不适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反复胃痛的常见原因和应对方法。
一、急性胃炎的表现与应对
急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问题,发作突然,典型表现是上腹部绞痛、恶心反酸,疼起来像烧着一样。吃了东西后症状会更重,这是因为胃酸多了刺激受伤的胃黏膜。要注意,约15%的人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比如拉黑便或呕血,这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现在急性胃炎有年轻化趋势,18-30岁的人占比越来越高。如果上腹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者还发烧,要赶紧就医。医生诊断时会结合你的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二、饮食对胃黏膜的影响
经常吃刺激性食物会增加胃痛风险,比如:1. 高糖饮料:像碳酸饮料这类含糖多的饮品,可能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有实验发现喝了碳酸饮料后,胃里的酸度会明显变化;2. 混合喝酒:不同酒混着喝会让酒精吸收更快,更容易伤胃;3. 隔夜海鲜:尤其是贝类,如果存放不当,可能产生生物胺类物质,引发急性胃炎;4. 浓茶咖啡:里面的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长期喝可能影响食管下的括约肌功能。
建议慢慢调整饮食,食物温度最好接近体温(约37℃),太凉太热都容易引发胃痉挛。吃饭要细嚼慢咽,别暴饮暴食。
三、吃药要注意护胃
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会损伤胃黏膜,这类药会抑制一种叫前列腺素的物质合成,而前列腺素能保护胃黏膜。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吃这类药的人,胃黏膜损伤的风险会明显升高。还要注意,有些中成药里可能有影响胃黏膜的成分,吃药前一定要看说明书。
吃药时要注意:吃口服药时,最好搭配保护胃黏膜的药;连续吃药别超过5天;老人或之前有胃病的人,吃药期间要多留意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必要时可采取预防胃黏膜损伤的措施。
四、胃穿孔的早期识别
胃穿孔是很严重的并发症,有明显的表现:突然像被刀割一样剧痛,疼得很快扩散到整个肚子,肚子肌肉还会发硬发紧。多数有长期规律胃痛的人容易得这个。
如果有以下情况要警惕:1. 规律的上腹痛持续超过3个月;2. 疼的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3. 以前用的办法不管用了;4. 出现消化道出血(比如拉黑便、呕血)。
有长期胃病的人要定期做胃镜检查,如果突然持续剧痛,要赶紧做影像学检查(比如CT)。耽误治疗会引发严重问题,一定要重视。
科学养护与预防
- 症状管理:突发胃痛时可以少吃多餐,选容易消化的食物。抗酸药要听医生的,连续用别超过3天;
- 饮食调整:建议吃低脂、低盐的食物,别吃太凉太热的。急性期可以用BRAT饮食法(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缓解症状;
- 健康监测:定期查胃功能相关的指标,比如胃蛋白酶原。4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做胃癌筛查;
- 生活干预:保持规律的作息,别太累。吃完饭后适当活动促进消化,但别做剧烈运动。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持续剧痛、消化道出血(拉黑便、呕血)、发烧等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胃痛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规范处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建议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定期做消化系统的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