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自身胃酸或消化酶损伤形成的溃疡,本质是胃的“防御系统”没挡住“攻击因素”——原本胃黏膜有黏液层、修复因子这些“保护屏障”,但当幽门螺杆菌、长期吃止痛药、高压状态这些“攻击者”太强时,就会突破屏障,让胃“自己伤了自己”。
为什么会得胃溃疡?
胃溃疡的核心是“攻防失衡”:
最主要的“攻击者”是幽门螺杆菌——这是唯一能在胃酸里“存活”的细菌,它用“鞭毛”(像小尾巴)钻过胃黏膜的保护黏液,还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给自己造“生存环境”,同时直接损伤胃细胞。
第二种是长期吃止痛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抗炎药)——这类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帮胃黏膜修复的“保护因子”),没了它,胃黏膜就“修不动”了,很容易被胃酸腐蚀。
至于压力,虽然会通过神经调节让胃酸分泌增多,但比起前两种,影响要小很多,不用过度焦虑,但长期高压会“雪上加霜”。
得了胃溃疡怎么治?
治疗要“精准发力”,分三步:
第一步先找“元凶”:先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用13C/14C呼气试验(吹口气就行),或者做胃镜时快速检测,必要时还要看细菌对哪些抗生素“耐药”(避免白吃药)。
第二步联合用药“补防御、打攻击”:
- 抑酸药:比如奥美拉唑这类,饭前吃,作用是“减少胃酸分泌”,给胃黏膜“休养生息”的时间——要让胃里的酸足够少(pH值持续超过6)18小时以上,溃疡才能慢慢长好。
- 杀幽门螺杆菌:如果查到有细菌,得用“铋剂四联疗法”(抑酸药+铋剂+两种抗生素),连吃10-14天——四种药一起上,彻底把细菌“赶尽杀绝”,不然溃疡肯定复发。
- 黏膜保护剂:比如硫糖铝、铝碳酸镁,能在溃疡面“盖一层保护膜”,隔开胃酸,要和抑酸药间隔开吃(不然会影响效果)。
第三步辅助修复:如果胃黏膜血液循环不好,医生可能会加用改善血流的药,帮黏膜更快“回血”。
日常养胃要“顺着胃的性子来”
胃溃疡“三分治,七分养”,生活习惯对了,能加速康复还能防复发:
饮食要“温、软、淡”:
- 温度:吃的东西“不烫嘴、不冰牙”(35-45℃)——太烫会烫伤黏膜,太冰会刺激胃酸“暴增”。
- 质地:溃疡发作时(比如疼得厉害、反酸多),吃流质(米油、藕粉)或半流质(粥、软面条);慢慢好转后,过渡到软饭(蒸软的米饭)、嫩豆腐这类软食;尽量别吃芹菜、韭菜、坚果这类硬纤维或难嚼的食物,避免刮伤溃疡面。
- 成分:别喝高度白酒(酒精超过20%的),咖啡每天别超过2杯(约300mg咖啡因,差不多2杯普通咖啡),橘子汁、醋这类酸的要少喝,不然会刺激胃酸分泌。
行为要“慢下来、松下来”:
- 睡对“修复觉”: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胃黏膜修复的“黄金时间”——这时候胃酸分泌会减少60%,尽量在这段时间睡熟,别熬夜。
- 压力别“攒着”:每工作45分钟,停5分钟做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慢慢瘪下去)——能降低25%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减少对胃的“情绪刺激”。
怎么让溃疡“不复发”?
胃溃疡最怕“好了又犯”,关键要“记好账、定期查”:
建一本“胃健康手册”:
- 饮食记录:吃了什么、什么时候吃的,吃完有没有腹胀、反酸、疼——比如“中午吃了辣火锅,下午3点开始反酸”,记下来能快速找到“触发因素”。
- 药物记录:如果不得不吃止痛药,要记“吃了多少、吃了几天”——尽量隔3天以上再吃(至少72小时),减少对胃的伤害。
- 压力记录:每天用0-10分给压力打个分(0是“完全没压力”,10是“快崩了”),分数高时赶紧调整(比如散步、听音乐)。
定期“复查体检”:
- 治疗后3个月:做胃镜看溃疡“长好了没”——医生会用标准判断溃疡是“在愈合”还是“没好透”。
- 6个月:做13C呼气试验,确认幽门螺杆菌“全杀光了”——要是还有细菌,得赶紧补治,不然溃疡肯定复发。
- 12个月:做胃黏膜病理检查——重点看有没有“肠化生”(胃黏膜变“异常”),早发现早干预。
胃溃疡其实“可防可治”——只要找准“攻击源”(杀幽门螺杆菌、停伤胃的药),帮胃“补好防御”(抑酸、保护黏膜),再顺着胃的“脾气”养(温软饮食、睡好修复觉、减轻压力),最后记好“健康账”、定期复查,大部分溃疡都能“彻底好”,而且不会再犯。说到底,养胃就是“别让胃受委屈”——少刺激、多保护,胃才能“好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