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后卫生纸带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情况,背后可能和不同的健康问题有关。数据显示,约35%的成年人都出现过类似症状,其中80%是良性的肛周问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少数情况可能和恶性疾病有关。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最常见的五个原因,以及该怎么应对。
一、痔疮:最常见的良性问题
痔疮是肛门周围的静脉团因为长期压力变大而肿胀凸起,成年人里差不多46%都有痔疮。内痔出血一般不疼,是鲜红色的滴血或者喷血;外痔会感觉肛门外有小肉球凸出来。主要和久坐、便秘这些习惯有关。平时可以这么调理:
- 饮食调整:每天吃够25-30克膳食纤维(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还要多喝水;
- 局部护理:用温水坐浴,每天2次,每次15分钟;
- 行为习惯:养成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上厕所别蹲太久,每次不超过5分钟。 如果保守调理没用,得找医生帮忙,比如做橡皮圈套扎、红外线凝固这些门诊小治疗。
二、肛裂:排便时疼得像刀割
肛裂是肛门周围的皮肤全层裂开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排便时像刀割一样疼,还会带点鲜血。主要是硬邦邦的大便撑破了肛门皮肤,约70%的患者会同时有裂口、肛门外的小肉球(哨兵痔)和肛门内的乳头肥大,这三个表现合起来叫“肛裂三联征”。治疗的关键是放松肛门括约肌:
- 药物辅助:医生可能会开一些缓解痉挛的药膏局部涂抹,或者用相关药物坐浴;
- 物理治疗:扩肛治疗得让专科医生来操作;
- 手术情况:如果肛裂超过6周还没好(慢性肛裂),可能需要做肛裂切除术。 研究显示,规范治疗6-8周,90%的患者症状能完全缓解。
三、炎症性肠病:年轻人要警惕的免疫问题
像溃疡性结肠炎这种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的疾病,最近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典型的表现是拉黏液脓血便,每天要拉3-6次,还会有左下腹持续隐痛。2021年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每年每10万人里有3个人得这种病。要确诊得结合这几点:
- 肠镜检查:会看到肠道黏膜连续充血、肿起来,而且很容易破;
- 病理活检:肠道腺体有脓肿,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变少;
- 抽血检查:C反应蛋白(反映炎症的指标)升高,65%的患者会贫血。 现在用生物制剂治疗,能让70%的患者症状缓解,但要定期检查有没有副作用。
四、肠道肿瘤:最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
直肠癌之类的恶性肿瘤,会有大便变细、有凹槽,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的情况,便血一般是暗红色的,和大便混在一起。数据显示:
- 40岁以上的人,每年发病率是0.8%;
- 有家族史的人,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 早期能查出来的不到40%。 筛查建议要记牢:
- 45岁开始,每5年做一次肠镜;
- 做粪便潜血试验(查大便里有没有隐血)加上肿瘤标志物检查;
- 有遗传性高风险的人,提前到30岁开始筛查。 早期发现的话,5年生存率能到90%,但如果晚期转移了,生存率就降到14%了。
五、其他原因:不要漏掉这些情况
还要注意一些不太常见的原因,比如肠道血管畸形(比如Dieulafoy病变)、感染性肠炎(像沙门氏菌、阿米巴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如果孩子突然拉果酱样的大便,要赶紧想到肠套叠,得去急诊做超声检查。有些药物比如抗凝药,或者身体缺维生素K,也会让出血更容易发生。
遇到便血该怎么办?
- 先观察症状:记下来出血的次数、血的颜色有没有变,还有有没有肚子痛、体重下降这些伴随症状;
- 紧急情况马上就医:如果吐血、一直拉黑便,或者验血发现血红蛋白低于100g/L,得立刻去医院;
- 检查怎么做:
- 第一次看病医生会做肛门指诊,这个检查对痔疮、肛裂的诊断准确率有85%;
- 必要的话做肠镜,普通还是无痛的要根据身体情况评估;
- 用CT或MRI之类的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有没有扩散;
- 平时怎么预防:
- 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比如早上起床或者吃完饭后试着去厕所;
- 每天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 定期体检,包括做肿瘤标志物筛查。
肠道健康得长期维护,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定期跟踪。如果症状一直不好,一定要赶紧去医院查清楚,别自己乱吃药——不然可能掩盖真正的问题。其实大部分良性问题都能通过科学调理控制住,恶性疾病只要早期发现,治愈率也会高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