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未婚女性得疝气的概率比其他人低,但它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从刚开始能摸到小肿块,到后来可能肠子卡住坏死,风险不小。而且很多人对疝气有误会,容易耽误治疗。接下来我们把疝气的发展、治疗、术后恢复、预防方法和常见误区说清楚。
疝气的发展:从能摸到肿块到危险坏死的三个阶段
疝气一开始是“可复性疝”——站着、咳嗽或者搬东西时,腹股沟那里会鼓个小肿块,躺下来又能缩回去。这阶段容易被当成脂肪瘤,约37%的患者一开始会选择先观察不手术。接下来是“嵌顿性疝”——大概28%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内,会出现肠子被卡住的情况,这时腹股沟会一直疼,还会拉肚子、肚子胀。如果没及时处理,72小时内可能变成“绞窄性疝”——肠子的血供被切断,组织缺血坏死,这时候死亡率能达到15%-20%,特别危险。
治疗:手术是有效方法,微创更适合未婚女性
目前医学上明确,成年疝气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修补。传统开放手术要开5-7厘米的刀口,现在的腹腔镜微创术只用打三个0.5厘米的小孔,术后疼得轻很多(疼痛评分比传统手术降了4成),恢复时间也只有传统手术的1/3。对于未婚女性来说,手术不仅要修好解剖结构,还要考虑美观。2022年欧洲疝气指南推荐用和人体组织相容性好的补片做无张力修补,这样复发率能控制在1%以下。而且研究证实,确诊后3个月内做手术的患者,并发症比拖到后面做的少很多。
术后恢复:分阶段做好,降低复发风险
术后康复要分三步来。第一周严格做到“三不”:别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尽量控制剧烈咳嗽(如果咳嗽厉害可以配合镇咳)、预防便秘(必要时用缓泻剂)。第二阶段(2-4周)可以慢慢恢复日常活动,比如做饭、散步,但最好用专门测腹压的设备盯着,别让腹压太高。完全康复期(1-3个月)要重点练核心肌群(比如腹横肌),研究显示系统的运动康复能让腹横肌厚度增加22%,大大降低复发风险。不过术后3个月内,别做瑜伽倒立这种会增加腹压的运动。
预防:抓住三个重点,降低发病风险
日常预防要抓好三个核心: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超过28的人,得疝气的概率明显更高;解决便秘——每天要吃够25克膳食纤维(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不然经常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选对运动——推荐游泳、普拉提这种低冲击运动,别做太剧烈的。如果腹股沟偶尔有点隐痛(还没摸到肿块),建议做腹压动态监测,早期可以戴医用加压带缓解,但连续用别超过6周,不然可能让肌肉变弱。
常见误区:别信这三个“说法”,耽误治疗更危险
很多人对疝气有误会,得澄清三个典型误区:
其一,“疝气带能根治”——其实疝气带只能暂时把肿块压回去,缓解症状,长期用反而会让局部肌肉萎缩,根本治不好;
其二,“不疼就不用管”——约18%的患者在肠子被卡住前,没有明显疼痛,等疼的时候已经晚了;
其三,“婚育后会自愈”——疝气是解剖结构有问题,不会因为结婚生孩子就自己修复好。
调查显示,这些误区让患者平均晚去看病8.7个月,大大增加了危险。
总的来说,未婚女性得疝气虽然不常见,但绝不是小问题。不管是摸到肿块,还是有隐隐的不舒服,都要早检查早处理。别信“疝气带能根治”“无痛不用管”的说法,早手术、做好术后康复、平时控制体重、解决便秘、选对运动,才能避免疝气变严重,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