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后想好好康复,得靠科学的评估和系统的管理。临床研究显示,要是能准确判断出血是不是停了,再加上规范的护理,能大大减少再次出血的风险。下面结合2023版《消化道出血管理指南》的核心内容,给大家说说胃出血后的康复要点。
出血停止的5大医学信号
- 呕吐物性状变化:如果之前吐的是咖啡渣样的东西,慢慢变成清亮的胃液,说明出血量在减少;要是做检查的话,呕吐物里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也能反映出血控制得不错。
- 排泄物颜色演变:之前拉黑油油的柏油样便,慢慢变成黄褐色,说明消化道里的积血基本排干净了。这时候每天排便次数最好控制在3次以内。
- 生命体征稳定:收缩压保持在90mmHg以上,心率低于100次/分,呼吸频率不到24次/分,而且持续24小时都稳定,这是出血停止的重要信号。
- 血液学指标改善:连续两次查血红蛋白,波动不超过5g/L,网织红细胞比例降到1.5%以下,说明身体已经不再失血了。
- 内镜评估结果:做胃镜时如果看到之前裸露的血管结了稳定的血痂,或者有新的黏膜长出来,这是判断出血完全停止最可靠的依据。
居家监测的4项关键措施
- 呕吐物观察:用带刻度的容器收集呕吐物,记好颜色变化。如果有标准化的比色卡,用它辅助判断会更准。
- 排泄物检测:可以用“白纸测试”看看大便有没有隐血(也就是看不到的血),检测时要保证光线充足,才能看得清楚。
- 体征监测:每天固定时间测躺着和站起来的血压,注意两者的差值有没有异常,比如站起来后血压突然掉很多,就要警惕。
- 症状记录:一直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这些生理参数,最好用经过医疗认证的设备,结果更可靠。
康复期饮食管理原则
- 温度控制:食物温度最好跟体温差不多(37-40℃),别吃太凉的,不然可能诱发胃部不适;也别吃太烫的,会损伤已经在恢复的胃黏膜。
- 质地过渡:要按照流质→半流质→软食的顺序慢慢过渡,每个阶段维持2-3天。比如刚开始喝米汤,之后吃粥,再慢慢吃软面条;还可以吃点山药泥,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 营养配比:每天蛋白质的量大概是每公斤体重1.2克(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60克蛋白质,相当于1个鸡蛋加1两瘦肉),还要适量补点维生素K(比如吃点菠菜、西兰花)和铁元素(比如吃点瘦肉、动物肝脏),注意饮食均衡。
护理实施的6个重点
- 心理调节:焦虑情绪会影响肠胃的正常功能,比如让人反酸、胀气,可以试试正念冥想——比如坐着深呼吸,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者肌肉放松训练——从脚开始,慢慢绷紧再放松每一块肌肉,帮着减轻焦虑。
- 体位管理:睡觉的时候把床头抬高15-20cm(比如用两个枕头垫在床头),推荐左侧卧位,这样能减少胃酸反流对胃黏膜的刺激;平时别突然弯腰、提重物,不然会增加腹压,容易让刚长好的黏膜再出血。
- 用药指导:不要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这些药会损伤胃黏膜;如果需要止痛,一定要先问医生能不能用对乙酰氨基酚;吃药的时候要把药碾碎,和流质食物一起吃,避免药片刮伤胃黏膜。
- 随访计划:出院后2周要做胃镜复查,看看胃黏膜恢复得怎么样,还要查幽门螺杆菌——很多胃出血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之后每3个月查一次血常规,看看有没有贫血,持续1年。
- 预警识别:如果出现心悸(比如心脏跳得很快、慌慌的)、眼前发黑、又呕血,或者每天黑便超过2次,说明可能又出血了,一定要立刻去医院,别耽误。
-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抽烟会收缩胃血管,影响恢复;男性每天酒精摄入别超过25克(大概相当于啤酒750ml,或者红酒250ml);建个饮食症状日记,记清楚吃了什么、什么时候吃的、吃完有没有不舒服(比如胃痛、反酸),这样能及时发现哪些食物不适合自己;慢慢恢复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别做剧烈运动(比如跑步、举重)。
有研究发现,38%的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还可能有隐性出血——也就是看不到呕血、黑便,但实际上还在慢慢出血的情况,所以规律随访特别重要。胃黏膜完全修复通常需要6-8周,这段时间的规范管理直接关系到以后会不会再出血、胃功能能不能恢复好。建议大家建个康复档案,把每天监测的呕吐物、大便情况,还有吃的药、做的检查结果都记下来,经常和医生沟通,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康复过程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