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别大意!识别溃疡信号,三步管理降低穿孔风险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27 17:18:36 - 阅读时长4分钟 - 1879字
从胃痛预警到日常调理,全面解析胃溃疡成因与应对策略,教你如何通过科学饮食和规范治疗守护胃健康,避免误入养护误区。
胃溃疡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消化内科胃镜检查饮食禁忌药物损伤应激性溃疡胃酸分泌
胃痛别大意!识别溃疡信号,三步管理降低穿孔风险

胃部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就像身体的“营养加工厂”,一旦胃黏膜出现损伤或溃疡,不仅会引发胀、痛、反酸等不适,还可能导致出血、穿孔等严重问题。了解胃部的异常信号、致病原因和科学应对方法,能帮我们更早保护胃健康,远离消化困扰。

胃部异常信号:这些表现要警惕

如果经常觉得上腹部(胸口下方、肚脐上方)不舒服,比如吃完饭后总胀得慌、没吃多少就觉得饱了(早饱)、不想吃饭,要小心胃黏膜可能受伤了。
典型的胃溃疡会有“有规律的疼痛”——比如吃完1-3小时疼得更厉害,或者晚上睡着后疼醒,还会伴随反酸(胃里的酸水往上涌)、烧心(胸骨后有烧灼感)。
更要注意的是,约10%的胃溃疡患者没有疼痛,第一次发作就是消化道出血(比如拉黑便、呕血)或胃穿孔,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就医。

溃疡找上门,常见诱因有3个

  1.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胃溃疡最主要的原因。这种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我国约40%-60%的人感染了它,感染者得溃疡的风险比没感染的高3-6倍。
  2. 药物伤胃: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削弱胃的防御能力。连续吃1年以上,得胃溃疡的概率能到15%-30%。
  3. 应激和压力:突然遇到严重创伤、手术、烧伤等紧急情况,可能引发“应激性溃疡”,压力越大越容易得。长期压力虽然不直接造成溃疡,但会影响胃酸分泌和黏膜修复,让溃疡好得慢。

规范治疗:抑酸、杀菌、护黏膜

  1. 抑酸是基础: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首选,能减少胃酸分泌;还有新型的P-CAB类药物,抑酸效果更持久,具体怎么用要根据溃疡的阶段调整。
  2. 根除幽门螺杆菌:现在用“含铋剂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吃10-14天。要注意不同地区细菌的耐药情况不一样,治疗后4-8周得复查,确认菌有没有清干净。
  3. 保护黏膜:像硫糖铝、铝碳酸镁这些药,能中和胃酸还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膜”,和抑酸药一起用能让溃疡好得更彻底;海藻酸盐类药物能形成“漂浮黏液层”,对吃完饭后的胀、反酸特别有用。

饮食管理:吃对了,胃才舒服

急性发作期(比如疼得厉害、反酸严重时),要吃“低渣饮食”(每天膳食纤维少于3克),比如粥、软面条,每天总热量保持1800-2000大卡。还可以试试“54321进食法”,帮胃减轻负担:

  • 5次小餐:每天吃5顿小饭,每顿间隔3小时,避免一次吃太多胀胃;
  • 40下咀嚼:每口饭嚼40次再咽,减慢进食速度,让胃慢慢消化;
  • 30°半卧位:半躺着(大约30度)吃饭,减少胃酸反流到食管;
  • 20分钟静坐:吃完不要立刻动,坐20分钟再走,帮助胃排空;
  • 1份饮食日记:每天记下来吃了什么、吃完有没有不舒服,找出“伤胃食物”(比如有的人吃辣椒就胀)。

平时要避开这些“胃刺激物”:酒精(每天超过20克乙醇,比如1两白酒)、咖啡因(每天超过400毫克,比如2杯以上咖啡)、浓茶、碳酸饮料。蛋白质要吃够(每公斤体重每天1.2-1.5克),优先选蒸、煮的瘦肉(比如鸡肉、猪肉)、鱼、豆制品,好消化还补营养。

什么时候要做胃镜?

有以下情况之一,要赶紧做胃镜检查:

  • 45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消化不良(比如胀、早饱);
  • 上腹痛持续超过4周,吃了胃药也没好;
  • 拉黑便、呕血(消化道出血);
  • 体重突然下降,还伴随贫血(比如脸色苍白、乏力)。

最好在症状出现后72小时内做检查,普通胃镜的准确率能到95%以上。做胃镜时取一点胃黏膜活检,同步做“快速尿素酶检测”(30分钟出结果),能更准地查出幽门螺杆菌。

长期管理:不让溃疡复发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每年复发率能降到5%以下,平时要做好这几点:

  1. 分餐+消毒:实行分餐制,餐具定期用开水煮10分钟以上,避免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
  2. 压力管理:长期压力大的人,每天做15分钟正念冥想(比如坐着深呼吸、专注感受身体),缓解情绪对胃的影响;
  3. 补充与复查:维生素U可以辅助保护黏膜,但要结合饮食吃;高风险人群(比如有胃溃疡史、长期吃止痛药的人)每年做1次胃镜复查;
  4. 药物注意: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的人,要和PPI一起用预防溃疡;质子泵抑制剂(PPI)吃超过6个月,要小心低镁血症(比如手脚抽筋)或维生素B12缺乏(比如乏力、记忆力下降),定期查一下微量元素。

胃是“三分治七分养”的器官,从识别异常信号、避开伤胃诱因,到规范治疗和日常饮食、压力管理,每一步都要用心。早关注、早调整,才能让胃保持“健康状态”,好好帮我们消化食物,维持身体的营养供给。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