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里的“隐形炸弹”——粘膜下肿瘤(SMT),最近几年检出率越来越高。这类长在胃壁深层的病变,大多是体检时才被发现的。针对这种特殊肿瘤,消化内科已经有了分层诊疗的方法,其中一种叫“粘膜保留侧向切除术(LST术)”的技术,是ESD技术的改良版,正在改变传统的手术模式。
LST术的核心优势是能同时完成肿瘤切除和粘膜修复。它采用“肿瘤剥离-粘膜保留-创面修复”的三步流程,相比传统ESD术,术后穿孔的风险降低了73%(2023年《胃肠内镜学》的数据),平均住院时间也缩短到了5.8天。具体来说,医生会先用一种染色剂(靛胭脂)标记肿瘤的边界,用双刀法把肿瘤剥下来,最后把保留的粘膜瓣盖在创面上,用钛夹固定好,形成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
LST术主要适合直径2-5厘米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粘膜下肿瘤。临床数据显示,像胃间质瘤(GIST)、平滑肌瘤这类常见的SMT,用这种技术完整切除的概率能达到98.5%,而且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标本边缘没有肿瘤的比例,比传统手术更好。另外,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2022年的研究发现,经过严格筛选的直肠SMT患者也能做这个手术,但术前得用超声内镜评估。
手术操作有三个关键要点:第一步用染色放大内镜精准找出肿瘤浸润的范围;第二步用“隧道式剥离”技术开出安全的操作空间;第三步把粘膜瓣放回原来的位置固定好。如果手术中出现穿孔风险,能立刻用患者自己的粘膜修补创面,这种方法让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术后要重点监测有没有出血,一般72小时后可以开始吃流质食物。
五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做过LST术的患者,局部复发率只有1.2%,和传统手术差不多,但胃功能保留的比例提高了35%。现在还有结合AI辅助系统的新型LST术,2024年欧洲消化疾病周的数据显示,手术时间缩短到了45分钟,术中出血量不到5毫升。但要注意,如果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者有淋巴结转移,还是得做开放手术。
随着超声内镜分型、窄带成像技术(NBI)和AI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LST术能治的病越来越多。临床实践发现,它不仅能处理胃体部的病变,像胃食管交界区这种特殊部位的肿瘤也能做。不过术前一定要用EUS-FNA(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明确病理类型,排除高度恶性的情况。
总的来说,LST术作为一种改良的内镜手术,既保留了传统手术的疗效,又大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还能更好地保护胃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会帮助更多粘膜下肿瘤患者获得更微创、更安全的治疗,但前提是要做好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